一位焦岗湖畔的农民以《槐花飘香》圆了文学梦
手机摁出30万字长篇小说
焦岗湖畔的农民曹梦伦,花了6年时间写出了一篇30万字长篇小说,其间用坏3部诺基亚手机,如今,这部长篇小说已经成稿,名字叫《槐花飘香》。
曹梦伦家住毛集实验区焦岗湖镇曹集街道,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曹梦伦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甚至连初中都没毕业,家里农活还很多,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却写出了长篇小说《槐花飘香》,那么,当初他是如何想起来要写小说的?写作中的一个个难题又是怎样克服的呢?
文革时期出生的曹梦伦说,他上学的那个年代家里特别贫困,在学校的时候他就特别喜欢文学,那个时候对作家非常崇拜,当时鲁迅的《三味书屋》、《闰土》,曹梦伦都非常爱读,从那时起,文学的种子就开始在他心中种下了。上世纪80年代,因家庭贫困,曹梦伦初三没有读完就回家干起了农活。
2006年,为了打工挣钱,在家务农的曹梦伦去了江苏无锡红豆集团,发达的城市精神生活比较丰富,下班后,他爱跑到新华书店里看书。一天,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条新闻说江苏每年出版大量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及短篇小说,这条消息触动了曹梦伦,小时的文学梦想开始在他心中萌发,“我就不能写本书?”曹梦伦突然有了这样的想法。
说干就干,曹梦伦立刻开始了小说的选题、构思,为了方便,曹梦伦就用手中的诺基亚手机写。毕竟长时间没有写过文字,文化水平又不高,曹梦伦的写作困难很多,但他并没退缩。当他完成十几万字时,一起干活的工友看了说他写的情节很好,但有些词语不是太好。听了这些意见,曹梦伦就作了修改。
闹金融危机时,曹梦伦离开工厂回了老家。家里种了20多亩地,还有6、7亩的鱼塘,每天要看鱼、割草,农活特别多,他还抽空坚持写小说。家人和朋友并不看好曹梦伦写小说,让他把心思花在农活上,不要枉费工夫。而曹梦伦觉得已经完成了十多万字,就像路已经走了大半了,再放弃就感觉太可惜了。
家人看曹梦伦没有放弃的意思,也就由了他。从此,曹梦伦的写作就像学生上学一样规律,农活以外的时间都用在了写小说上,他把白天用手机写的内容抄写到稿纸上。一次,曹梦伦写了20多天的文稿还没来得及抄写出来,却被孩子无意间给删除了。没办法,曹梦伦只得重写。
写作已成为曹梦伦生活的一部分,他乐此不疲,“感觉写书时是我最快乐的时候,比吃肉都香。写这东西就像挖深井一样,挖的越深感觉水越多,水越甘甜。”曹梦伦这样说道。
曹梦伦的小说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这段期间,从小青梅竹马,从贫寒家庭走出来的两位大学生,在事业、爱情方面的境况。故事的结尾很悲情,曹梦伦认为这是这部作品最感人之处:女主人公到西部助教,当时西部还很穷,因为危房特别多,在百年不遇的雪灾中为了救孩子英勇牺牲了,男主人公就把女主人公的骨灰带回家乡,埋在那棵槐花树下。
为了作品的名字,曹梦伦推敲了很长时间,修改了多次,最终起名《槐花飘香》。曹梦伦说,这是家乡的槐花带给他的灵感,“我们这个地方的槐花树特别多,槐花一开就像雪花一样往下飘,雪花和槐花几乎分不出来,就是那种纯洁的感觉,让我给女主人公用了白雪这个名字。两位主人公从小在槐花树下一起长大,最后他们毕业后每年都到槐花树下聚会,感觉用《槐花飘香》这四个字做题目很贴切。”
当整个作品成稿后,曹梦伦最希望的就是能够出书,更希望能像小说《山楂树之恋》那样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出现在荧幕上。在记者的联系下,淮南作家吴子长先生向曹梦伦推荐了省内外的几家出版社,并详细介绍了出书所要注意的事项。吴子长先生评价,一个普通农民能够完成30万字的小说很不容易,这份追求、这份执着让人敬佩。
(记者 张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