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财经新闻 > 淮南首启价格补贴联动机制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淮南首启价格补贴联动机制
【字体: 】 发布时间:2011/8/8 0:04:2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16万多低收入人群受益

      8月5日,记者从淮南市物价部门获悉,经市政府第7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为应对近期物价上涨,我市将首次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向低收入群体一次性发放3月至6月的价格补贴。

      为什么要发放补贴?

      应对物价上涨影响

      近期,受多种因素影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为应对物价持续上涨,有效减轻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的影响,在符合联动机制启动条件的情况下,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我市启动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向淮南市低收入群体一次性发放3月至6月价格补贴。这也是淮南市建立这一联动机制后首次启动。

      此次补贴对象包括: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等。

      补贴多少怎么发?

      一次性补发四个月

      依据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有关规定,对城市低保对象、优抚对象按每人每月20元发放补贴,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按每人每月10元发放补贴。同时,有关部门还将动用价格调节基金对特困职工按每人每月20元标准,发放四个月的一次性临时价格补贴。

      根据物价等相关部门初步测算,此次发放的价格临时补贴总金额将超过1000万元,受益困难群众达16万多人,从根本上保证了低收入群体生活不因价格上涨而受到大的影响。

      补贴资金来源渠道,按照现行的财政体制和资金渠道给予保障。

      物价短期波动:发补贴

      物价持续上涨:调标准

      新审议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意见》规定,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涨幅达到临界条件时,启动联动机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连续一定时期回落至临界条件以下时,停止发放价格临时补贴。连续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一定时期(6个月)以上时,按照正常程序适时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之日起,停止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当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有以下情形之一时,启动联动机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一是食品类价格涨幅连续3个月超过上年同期10%;二是居住类(水、电、燃煤、燃气)价格涨幅连续3个月超过5%;三是居民消费价格同比连续3个月超过4%。当上述价格涨幅同比连续3个月回落至临界条件以下时,中止联动机制,停止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以前是临时补贴现在有制度保障

      近年来,物价上涨给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造成影响,淮南市政府曾为低收入群体发放临时价格补贴——市财政、民政部门从2010年12月份起,按照每人每月20元的标准,对我市城乡低保对象连续发放了3个月价格临时补贴,在今年春节前按城市低保对象每人150元、农村低保对象每人100元的标准发放了一次性生活补贴;教育部门落实了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保证低收入群体生活不因价格上涨而受到大的影响。但是当时的补贴都是临时性的,没有形成制度保障。

      今年7月19日召开的第72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当前稳定物价保障民生工作。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淮南市《关于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意见》,我市正式建立了物价上涨与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联动机制。

(记者 孙鸿)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