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多项民生工程惠及普通市民
如何促进就业,是各级政府所要解决的一项民生问题。在我市,制定实施促进就业工作、援助塌陷区失地农民培训就业、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试点、推动全民创业等4项政策意见,为我市就业、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持;而完善落实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6个配套措施,则为我市的就业工作带来了资金保证。今年1至6月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2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86万人,同比分别增长15%、10%;季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9%。
政策扶持,他由难就业变稳就业
2010年7月,伴随着就业压力,毕业于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姚健决定放弃就业,直接创业。但由于公司创办初期资金匮乏,运营情况一直不好。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网站上,看到关于大学生创业可享受政府贴息的小额担保贷款的消息,于是,他便从人社部门申请了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有了这10万元的周转资金,姚健便扩大经营范围,逐步打开销售市场,上半年的营业额达到了40万元,并带动了4人实现就业,企业的前景也越来越光明。
2011年3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全民创业的若干意见》(淮府[2011]23号),扩大了小额担保贷款的范围,提高了小额担保贷款的额度,个人申请小额担保贷款额度从以前的每人不超过5万元,提高到现在的每人不超过10万元,进一步提高了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的力度,为像姚健这样的大学生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通过创业带动了就业。
市场引导,他由无序外出变有序转移
外出打工,对于家住曹庵镇的庞磊来说已是家常便饭,每年春节一过,他就会打点行装坐上开往外地的火车。常年在外奔波,庞磊已经记不清自己走过多少个城市,换过多少份工作了。在今年的“春风行动”中,庞磊报名参加了苏州就业直通车,并成功在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找到了稳定的工作。记者从市职介中心了解到,苏州就业直通车每周一发车,将我市的人力资源有序地发往长三角地区。
我市坚持区域合作、市企联动、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合淮”城市圈、沿淮城市带、长三角城市群(“一圈两翼”)区域劳务合作,组织开展“春暖淮河岸”、“民营企业招聘周”、重点引资项目专场招聘会等大型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共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84万个,发布网上招聘信息619条,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1.2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901人,同比分别增加1150人和105人,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8.6%。
服务提升,他由奔波求业变家门口择业
毛集实验区夏集镇农民胡本远已经连续两年留在了本地企业打工,她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以前打工都是到江浙,钱挣得一般,吃苦受累不说,家还得不到照顾。如今,来毛集实验区安家的企业越来越多,加上当地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宣传,让自己了解到这些中小企业急需农民工的信息。现在,胡本远与几个同村的人一道在离家不远的一家编织袋厂上班,她说:自己每天早上把家中的家畜喂好后,还不耽误去工作,在家门口打工吃住全在家中,田里的庄稼还能照顾上,比去外地四处奔波强多了。
按照城乡一体、均衡布局、平台到村、服务到人的建设要求,整合人力资源市场,六区一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功能健全,全市46个乡镇、19个街道全部建立标准化服务站所和网络,新招聘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专管员136人,568个行政村确立了专职信息员。1至6月份,各级公共就业平台共接洽用工单位3710家次,开展职业指导6513人次,办理就业登记1.45万人,保管人力资源信息档案6.35万份。
(记者 李舒韵 苏国义 实习生 黄子琪 叶欣 聂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