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第三届中国·淮南国际少儿艺术节吉祥物主创人员


2011年7月,第三届中国·淮南国际少儿艺术节即将开幕。6月21日,节徽和吉祥物亮相,这是少儿艺术节举办三届以来首次诞生的节徽和吉祥物。那么,欢快起舞的吉祥物“紫金娃娃”是如何“呱呱坠地”的?6月21日上午,在淮南师范学院,记者专访了“紫金娃娃”的主创者倪龙娇。身为省十二运吉祥物“豆豆”创作者之一的淮南师范学院美术系副主任倪龙娇和她的创作团队为“紫金娃娃”的诞生倾注了心血。
5月底,第三届中国·淮南国际少儿艺术节吉祥物征集活动结束,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成由市美协负责人、艺术院校负责人、设计专家为成员的联合专家评审组。但是由于征集时间紧,评委们认为很多作品存在符号化、程式化、概念化的缺点,有的作品则显得生涩,所有作品均不能把淮南元素、少儿元素、艺术元素、商业元素很好的结合起来。因此,评委专家们初评后没有发现满意的作品,稍可圈点的只有两件作品给大家留下印象,一是淮南市动漫协会选送的“鼓娃”,一是淮南广播电视报编采中心岳旬选送的“紫金石娃”。在评审结束后,本届少儿艺术节组委会委托市委外宣办主任岳葆春组建创作团队,吸收一些好的创作元素,同时结合本届少儿艺术节“拥抱阳光 幸福成长”的主题,重新创作吉祥物。吉祥物的创作团队由倪龙娇担纲,岳旬等配合。
倪龙娇和她的团队接到任务的时间是6月7日,她告诉记者,没有现成的底稿,一切都得重头开始,怎么才能把握少儿特点,体现淮南元素呢?这开始的第一个阶段最艰难,为了寻找灵感,倪龙娇并没有马上就开始创作,头一两天内她看了很多少儿舞蹈录像,少儿绘画作品等,希望能从中得到启发,设计出体现孩子天性的吉祥物。经过紧张的思考和反复的比较以及专家评审组的意见,创作组决定沿袭岳旬作品中“紫金石娃”的思路为设计吉祥物。倪龙娇用3天的时间绘出吉祥物的原型,初稿的整体思路得到了专家组成员的认可。初稿上的“紫金娃娃”头上有一个紫金石状的帽子,对于这一点,专家组觉得不太自然,参考专家组意见后,倪龙娇决定把帽子改为更为可爱的小辫子。在二稿创作中,倪龙娇、岳旬和助手李绪强设计了一系列形态不同的“紫金娃娃”。结合设计总监岳葆春等人的意见,又经过了4稿、5稿,市领导和市委宣传部领导终于认可了定稿后的“紫金娃娃”的姿态。倪龙娇告诉记者,这个姿态比其它两个要更加活泼、开放,象征着欢迎四方的意思。从接到任务到定稿,只有短短的十天左右时间,在这个期间,为了能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创作团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光是为“紫金娃娃”上色,他们就对着一块真正的紫金石反复揣摩才得以完成。
定稿后的“紫金娃娃”的皮肤色泽以代表高贵与华美的紫金色彩为基本元素,眉毛、眼睛和嘴巴组成少儿欢快的表情元素,细看之后便能发现是“八公”两个字的艺术体现。紫金色彩来源于淮南特产紫金石。久负盛名的八公山又名紫金山,所产紫金石以及衍生工艺品紫金砚成为连接蔡楚文化、两汉文化和淮河文化传统与未来的纽带。衣服采用“花鼓灯”传统服饰,淮南元素彰显无遗。“紫金娃娃”的基本造型取材于少儿舞蹈姿态,体现出少儿天真、活泼、可爱的艺术形象。“紫金娃娃”一问世,其憨态可掬中不失灵动的模样就博得了市民的一致赞扬。“紫金娃娃”,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只属于淮南,因为其具有浓厚的淮南地域文化底蕴,又是淮南“少儿艺术”的城市名片。
倪龙娇说,吉祥物“紫金娃娃”的诞生是整个创作团队辛苦的成果,否则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团队的精诚合作以及市委外宣办同志给她的创作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议是创作得以完成的有力保证。
图一为吉祥物主创者倪龙娇和她的“紫金娃娃”。
图二为淮南广播电视报编采中心岳旬选送的“紫金石娃”。
(记者 陆士宇 实习生 王帅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