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热线新闻 > 寿州窑师傅走进大学当教授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寿州窑师傅走进大学当教授
【字体: 】 发布时间:2011/5/16 1:25:0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将有关烧制寿州窑的知识和技术传给年轻人

  这件小小的茶碗,碗体稍厚、釉面光滑,浑然一体的玄黄中夹杂着点点“裂纹”。如果用它冲泡一碗碧青的茶,茶色会在入碗的瞬间骤然化出淡淡的紫色。“寿州瓷黄、茶色紫”——茶圣陆羽赠与寿州窑黄釉瓷的这两句话,穿过千年的时空声犹在耳。这厢,寿州窑黄釉碗已在新时代焕发出迷人光彩。5月初,它再次代表安徽,在第六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此次博览会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和福建省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主办。博览会上,各位评委称赞它极具盛唐时期疏放潇洒的风采,而烧制这件寿州窑艺术品的师傅就是淮南寿州窑陶瓷研究所的筹建人崔怀伦先生,而如今崔先生已是多家大学的教授,他正把有关烧制寿州窑的知识和技术传给年轻人……

  崔先生1956年出生,从年龄上看称不上是老师傅,可是从烧制技术、创新研发和艺术品产业化的角度来看,崔先生确实经验老道。2004年,在古陶都江苏宜兴经商多年的崔怀伦回到家乡,一直怀揣着复兴寿州窑古文化梦想的他,于当年在寿州窑遗址边成立了寿州窑研究所。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崔怀伦终于突破技术瓶颈,“寻回”了1000多年前寿州窑烧制技术。近年来,他烧制的寿州窑系列艺术品屡屡斩获全国大奖,并成为了许多博物馆的“坐上贵宾”。其仿古系列的黄釉碗更是被国内专家称为:“一眼莫辨真伪,极具收藏价值的高级复古工艺美术品。”经过多年奋斗,崔怀伦成了高级工艺美术师和安徽省非物质性遗产寿州窑技艺传承人。这时,安徽省内的几所大学都找到他,希望他能把有关寿州窑的知识和技艺带进大学校园……

  现在,崔先生已经是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和安徽工程大学的特聘教授。他在两所学校均设立了相应的小工作室,专门供学生锻炼烧制瓷器的技术。崔怀伦先生同记者谈到这一可喜现象的时候说:“看到青年学生喜爱寿州窑,我感觉比拿奖还开心。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有头脑,他们不仅钻研制作工艺、对艺术品产业化也很感兴趣。寿州窑的发扬光大,未来还是要靠年轻人。”与此同时,安徽陶土资源研究、寿州窑烧制技术、寿州窑艺术品产业化等课题也引发省内、乃至省外一些高校的关注,不少大学教授、学者频频与崔先生接触,相互切磋学术。

  多年的研究和积累,终于引得一批志在兴盛寿州窑文化的人聚在了一起。这令崔怀伦倍感欣慰,对于未来他踌躇满志:“寿州窑的鼎盛时期是在唐朝,它出产的茶碗、枕头等生活用具广受百姓喜爱。如今,寿州窑的技术不仅要传承下去,如何将其产业化也至关重要。咱们安徽人杰地灵,寿州窑这个资源还有很多潜力可挖,希望它能够兴盛起来。”

  图为崔怀伦手捧获奖的黄釉碗。

记者 李 卉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