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民生新闻 > 数月大旱止于这场春雨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数月大旱止于这场春雨
【字体: 】 发布时间:2011/2/28 23:57:0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久旱逢甘露。2月25日,一场春雨降临淮南,截至2月28日9时,我市降水量普遍在15至30毫米左右,我市旱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缓解。记者深入到久旱的农村采访时,农民朋友们高兴地说:这场雨真是用钱也买不来的啊!

      人工增雨助降甘霖

      2010年10月中旬以来,淮南多地一直处于干旱状态。截至2011年2月24日,由于数月没有出现有效降水,淮南旱情趋于严重。为充分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最大限度缓解旱情,淮南市气象局一方面加强天气监测预报服务,一方面积极做好人工增雨作业准备。

      2月25日21时30分,市气象局根据天气形势分析,人工增雨条件基本成熟。同时,针对25日至28日的降水天气过程,气象局迅速成立了人工增雨领导小组,指挥三个增雨作业队分赴凤台县、毛集实验区和谢家集区等地实施了多轮人工增雨作业,共投入火箭弹50余枚。在自然和人工增雨共同作用下,截至2月28日9时,我市降水量普遍在15至30毫米左右,其中凤台县28.9毫米,毛集实验区28.5毫米,市区24.0毫米,潘集区29.6毫米,八公山区23.2毫米。

      对淮南久旱的大地来说,这样降雨无疑是一场甘霖,“我市旱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缓解。”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未来一段时间,气象部门仍将严阵以待,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寻找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竭尽全力为抗旱保苗做好服务。

      降水量比常年减少近八成

      淮南市气象局资料显示,从2010年10月份以来,我市总降雨量仅有30毫米左右,比常年偏少近八成。造成干旱原因主要是冷空气势力偏强,入侵时淮南市受西北气流控制,天气干燥。西南暖湿气流势力偏弱,水汽无法达到本市,而这种大气环流形势长期维持致使降水偏少,形成干旱。

      记者从淮南市农委了解到,2010年秋种,全市播种小麦154万亩。由于当年水稻收获期比往年推迟10天左右,从而造成小麦播种期比往年推迟。自去年10月14日开始播种,月底基本结束,主播种期集中在去年10月18日至29日,占总播种面积的75.2%。自2010年10月1日以来,4个多月无有效降雨,遭遇了1961年以来的特大干旱。入冬前小麦累计受旱面积93.6万亩。今年2月9日至10日,全市普降小雨雪,降水量6.4毫米,仍不能缓解旱情。据统计,截至2月11日,全市小麦最大受旱面积128.9万亩,实时受旱面积88.2万亩,实时严重受旱面积23.9万亩,点片死苗面积2万亩。

      面对特大旱情,我市提前安排,迅速发动,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业生产工作的通知》,对全市抓好抗旱保苗和提前抓好春季小麦田间管理作了具体安排。全省抗旱保苗和春季田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之后,淮南市立即召开会议迅速贯彻省政府会议精神,部署抗旱保苗春管工作,要求各县区及时部署,积极调度水源,开机泵水,全面启动抗旱春管工作。市领导多次率有关部门领导深入农村督查抗旱保苗工作。

      农民从这场雨中看到希望

      2月27日下午2点半,当记者冒雨再次赶到三和乡西瓦村时发现,这里的2000多亩麦地与2月18日记者在该村见到的情景相比,已经完全变了模样。那时的麦地大都干旱得裂开了大口子,麦苗则呈现暗黑色,而经过连续两日的降水后,此时呈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片绿油油的景象。干裂的麦地已不见,麦苗在雨水的滋润下也显得精神了许多。麦田附近小池塘里的水明显增多,成群的鸭子在水里嬉戏着。在一处田埂上,记者遇到了刚给麦苗追完肥的村民吴化胜。吴化胜说,听天气预报说会下雨,因此许多村民都买好了肥料等着雨水来临。2月26日白天,喜雨绵绵,大家赶紧出动,开始给麦苗追肥。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好啊,这场雨太及时了,今年的小麦还是蛮有希望的。”在村民吴本浩家里,77岁的吴本浩笑眯眯地对记者说,这场雨真是用钱也买不来的啊!吴本浩一辈子种地,在他的记忆中,今年西瓦村小麦的旱情是最大的。吴本浩说,天老是不下雨,肥料没有办法追。眼看着小麦根本就没有指望了,可把大家愁坏了。正在这节骨眼上,雨下下来了,这场雨对缓解旱情真是起大作用了!小麦干旱得太久了,最好再下个两三天,把土地彻底浇透!

      记者当日下午3点半,乘坐24路公交车,又来到了曹庵镇柳树村。雨持续地下着,泥泞不堪的田间小路,让记者感到行走的艰难。然而,看着湿漉漉的田野里骤然复苏泛绿的油菜和小麦,又是多么欣喜啊!见到一位老人正在麦地里察看庄稼,记者便上前询问,经了解,这位老人是柳树村柳树队的农户张树芳。张树芳告诉记者,“前些天天气暖和的时候,看着田地里枯黄的麦子快要撑不下去了,我决定从河里抽水灌溉。”因为水路比较远,张树芳又从集市上买回了数十米的水管,这样就可以把河水直接抽送到他家的麦地里了。“刚抽水灌溉了两亩麦地,天就下雨了。”张树芳笑呵呵地告诉记者,“我家共有十余亩地,在柳树队也算是种田大户了,这雨下得真及时啊,帮我省掉一笔抽水费呢!”当记者问这一次的雨水能不能缓解旱情时,张树芳笑着把手指戳进了麦地,他告诉记者,现在的雨水已经浸透麦地整个食指的深度,雨还在继续下,旱情应该可以得到缓解了。而长时间以来的干旱会不会影响今年的小麦收成呢?张树芳告诉记者,小麦和水稻不一样,水稻在生长期基本上离不开水,而小麦在拔节之前只要不被干死还是有救的。风调雨顺的年月,一亩麦地能收1000斤左右小麦。前段时间的连续干旱导致麦苗稀少、枯黄、甚至死亡,今年肯定会减产的,但这一次的雨水非常及时有效,以后再适时追上几遍肥,注意科学管理,小麦的收成达到一亩地八九百斤还是有希望的。

      下午5点左右,凤台县古店乡杨村的村民杨桂芳通过电话对记者说,这两天她们那里的雨也下得挺好的,她家的7亩麦地都被润湿,只等第二天追肥了。为了改善种植结构,杨桂芳家里还新种了100多颗葡萄树苗,这次下雨,对葡萄树的生长显然也有好处。

      满城苗木饱饮甘露

      一场喜雨不仅让田里的麦苗儿喜欢,那满城的绿化树木也高兴着呢。

      2月27日中午,天空正下着人们渴望已久的春雨,而淮南的大氧吧舜耕山也在沐浴中更显得充满诗意。从洞山宾馆门口拾级而上,缓步之中,抬眼望去,四季常青的柏树在雨水的“亲吻”下绿得可爱。而一些不知名的绿色植物也显得格外亮眼,饱饮着大自然的馈赠,它们显然已经等待了太长时间。从舜耕山顶往下看,整个市区显得一片朦胧,湿润的山风从面前吹过,虽然寒冷,却让人感觉到久违的清爽。久旱逢甘霖,舜耕山一片生机。在舜耕山上看守公厕的刘振东老人说,春季是舜耕山最美丽的时节,尤其是三、四月份的时候,各种花都开了,桃花、槐花,还有五颜六色不知名的小花。每年春天都有很多市民到舜耕山上游玩。然而,几天前刘振东老人还为舜耕山发愁呢:山上的植物都缺水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下一场雨?没有水,春天的舜耕山还能有那么多鲜花吗?终于,2月25日晚,雨下起来了,而且雨量不小,老人心里非常高兴。他告诉记者,这场雨下得好哇!非常有利于山上的花草树木发芽生长。很多植物也可避免被干死的厄运了。

      环顾能源城,那些点缀在城市之中的绿色植物,大如梧桐、小如青草,无不在春雨中显露着勃勃生机!据淮南市园林局高级工程师吴广珍介绍,从去年底以来,一直没有大的雨雪,园林苗木的土壤缺水比较严重,因此园林部门一直在不间断地进行抗旱。2月25日晚开始的降水,有效缓解了园林苗木尤其是草坪和一些小的灌木的旱情。园林局专门负责植物浇水工作的车队队长汤多花说,他从事园林苗木浇水工作已经20余年,今年的旱情实属罕见,他们每天都非常忙碌地给园林苗木浇水,甚至夜里都在加班,下雨了,他们终于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了。

(记者 李钧 陆士宇 张昌涛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