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民歌·中国》在淮录制花鼓灯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民歌·中国》在淮录制花鼓灯
【字体: 】 发布时间:2011/1/19 23:45:4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首次歌舞同重。
●首次以生活化方式记录。
●首次从歌舞深挖到民俗、民族情感。
《民歌·中国》在淮录制花鼓灯

      “十二五”时期,淮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战略任务是着力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打好淮南子文化、花鼓灯文化……打造文化之都。而文化之都的打造得从每个社区、每个乡镇开始。

      [关键词] 谋略

      1月14日,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在凤台开机,拍摄4期,共120分钟的节目。这是中国民间花鼓灯艺术之乡打造精彩“十二五”的开篇力作;是凤台县新集镇党委书记盛辉、凤台县原文化局局长薛杰以及淮南籍中国舞蹈杂志社社长赵士军共同谋划的结果;是新集文化强镇大写意的开笔之作;是借“安徽花鼓灯陈氏流派原始生态村”搬迁之机,在以文化事业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文化强镇理念的引领下,让凤台花鼓灯舞得更高、舞得更远的目标。

      [关键词] 原生态

      文化是民族的魂、民族的根,花鼓灯文化是中国汉民族舞蹈艺术的根脉。瞧,这帮欢腾跳跃的壮汉子,千里长淮歌舞荡漾,力拔千钧的鼓架子,欢乐乐章神采飞扬。舞蹈气势连贯、原汁原味又具有时代气息。开机之时,正赶上寒流来袭,茅仙古洞前、淮河大堤上,凤台县艺术团的小伙子们跳的《瞧,这帮鼓架子》却舞得酣畅淋漓。

      [关键词] 歌舞

      新版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是中国唯一一档以中国原生态民歌歌种版图概念,全景展示中国民歌艺术的节目,此栏目系列化开拓了中国民歌艺术视野。

      花鼓灯过去一直以舞示人,国宝级非遗名录也是以舞夺目。如《抢板凳》、《兰花嫂》等传统舞蹈剧目,以及获得过全国舞蹈专业奖最高奖荷花奖的银奖的《瞧,这帮鼓架子》等系列新编舞蹈。而《民歌·中国》栏目在录制中歌舞同重,把花鼓灯歌舞中的“歌”提升到重要位置。

      在94岁的国宝级花鼓灯表演艺术家陈敬芝老人的家,他跳起舞来体态轻盈,顾盼生姿,如痴如醉;他唱的《秀荷花》,声音更是委婉明亮,甜润空灵,犹如天籁之音,难怪当年有“听了‘小蜜蜂’,无被能过冬”的赞誉。他的四句推唱法逐渐演变、形成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剧。

      [关键词] 藏宝地

      凤台是一方艺术的热土、一块艺术的藏宝地、一块国字号招牌。中国民间花鼓灯艺术之乡落户凤台,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现在凤台(花鼓灯舞蹈、火老虎)。正在打造的中国花鼓灯生态示范村,将在迁移中创新、发展,并带动这方文化产业向一个崭新的高度发展。

     《民歌·中国》栏目组的导演、摄像以及随从工作人员,一行6人,将在淮南进行为期一周拍摄、挖掘、录制。《民歌·中国》栏目组第一次用生活化的风格、原生态地展示花鼓灯的舞蹈、灯歌和锣鼓艺术。

      从花鼓灯的起源到发展方向,从演出服饰、道具到民俗、人文风情,从凤台的名吃淮王鱼、羊肉汤、面筋、大救驾到在寒风中舞蹈的小伙、姑娘,《民歌·中国》栏目组发现这是一块神奇的宝地、是一块可以点燃激情、可以令人忘我投入创作的乐土。于是,他们忘记了寒风猎猎、忘记了晨夕的转换,但是,他们却收获了很多很多。

       图:凤台花鼓灯艺术团的演员在跳《欢腾的故乡》。

(记者 张 芳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