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2个试点村投入资金630多万元
12月26、27日,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人会议在淮南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淮南市122个农村清洁工程试点村共投入各项资金630多万元,建垃圾池1376个,聘用村保洁员584人、购置保洁车辆459辆、转运车辆147辆,清理转运垃圾15400吨,试点村基本改变了农村“粪土乱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禽畜乱跑”现象。
农村清洁工程2009年开始试点,同时列入淮南市级民生工程,由市财政安排每村每年2万元,所在县区财政配套1万元,建立“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县(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通过建立乡镇环境管理办公室、乡镇环卫队伍、村保洁员三支队伍,完善垃圾池、垃圾转运车、垃圾中转站(填埋场)三项设施,建立长效管理办法等措施,实现农村卫生日常保洁,垃圾统一收集处理、管理机制长效运转的目标。
针对淮南市采煤沉陷、重点工程建设和城市发展需要搬迁农民较多的情况,市及重点县区都成立了沉陷区治理办公室,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按照“一整三带”即搞好土地规整,规划建设一批相对集中、设施完善的农民新居,带动新村镇建设;规划建设与新村镇相配套的产业园区,让住上新房的农民有事可做,带动产业持续发展、农民富裕安康;加强对农民的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带动素质提高的思路,以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为重点,把村庄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采取并村入镇、并村建镇、并村扩镇、小村并大村的办法,高标准建成了一批搬迁农民新村。
2010年开工建设农民新村达17个,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投入资金9.7亿元,现已有5个安置点完成主体工程,其中2个完全入住。探索出了多种具有淮南特色的沉陷区治理模式。如实行土地流转的“后湖模式”,谁治理、谁受益的“创大模式”和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鑫森模式”等。同时加大“空心村”治理力度,将零星分散的农户集中到规划区居住。
(记者 张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