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凤台县八一林牧场十八名退伍兵发扬“南泥湾”精神,艰苦创大业,书写了让荒滩变绿洲的传奇;十年后,他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重点打造生态旅游景区,踏上了二次创业新征程——二次创业:激活生态资源财富效应
炎炎夏日,漫步凤台县八一林牧场,感受到的是一份世外桃源般的恬静与快乐。游客们徜徉在树荫里,或悠闲地荡着秋千,或走着独木桥,或极目远眺,看层林绿色尽染,独享着那份自然之乐。“这里的空气好,是天然氧吧,且紧邻淮河,风景很美,是休闲旅游的好选择。”一位游客这样说。
看着眼前的生态美景,外来的游客一定很难想象,这里十年前只是一片贫瘠的荒滩。茨淮新河凤台段长达36公里,十年前,因水土流失严重,长长的河堤被大雨冲刷得满目疮痍、呈千沟万壑之状,不仅丧失了耕作条件,且严重影响了度汛安全。当地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决定把河堤全线封闭起来退耕还林,并把重任交给了县水利局,于2000年10月正式组建了八一林牧场。1998年以来,该局陆续接收的十八名退伍兵,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便作为“拓荒牛”挺进了这片河堤,且一干就是十年。十年间,他们用汗水和智慧浇灌着这片荒滩,书写了让荒滩变绿洲的传奇,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退伍不褪色,创业无止境!十八名退伍兵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追逐的步伐,如今,他们正尝试利用绿洲的生态优势,重点打造旅游景区,踏上了二次创业新征程。“荒滩成了绿洲,生态效益不言而喻,但经济效益却不是十分明显;如今都在倡导生态旅游,八一林牧场林木葱茏,紧邻淮河,生态优势明显,这恰是开发生态旅游的最好资源。”八一林牧场场长巢克军说。基于这种认识,一个打造“淮上明珠风景区”、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的计划浮出了水面。景区贵在规划,林场聘请专家对景区做了科学规划,突出生态亮点,主打亲水和林趣两大品牌,迈出了景区建设的第一步。
“南泥湾”精神创造了传奇,但它永不过时。在二次创业中,十八名退伍兵秉承着“退伍不褪色、艰苦创大业”的精神,并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科学发展。为节约开发建设成本,在景区建设过程中,他们注重就地取材,依势造景,临水兴建小木屋,林间建起游乐场……目前,景区已初具规模,业已成为周边市民周末休闲和接待亲朋的好去处。而随着景区旅游热度的提升,一些开发商也纷纷向林场伸出了“橄榄枝”,一个投资2亿元的大型旅游场所项目正在规划中。
游客的纷至沓来,催生了旅游经济效应。首先是餐饮业迅速发展了起来,乡村的土菜成为游客的最爱;餐饮业的兴隆又带动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十八名退伍兵之一的胡冠才,利用林场的空地,依靠散养茨淮土鸡,迅速走上了富裕路。“土鸡因味美,而深受游客喜爱,市场销路好。平均每年能有五六万的收入,若是市场行情好,可能还不止这个数。”胡冠才告诉记者。据八一林牧场副场长詹可权介绍,目前,林场旅游业每年可创收3000多万元;旅游餐饮业的发展,每年可带动周边40000多村民发展种植和养殖经济。据了解,一个涵盖万亩林下资源开发、黄桃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建设等内容的八一林牧场资源开发计划目前已新鲜“出炉”,必将为林场的资源开发注入新活力。
“以景区建设为重点的八一林牧场资源开发,已经迈出可喜的第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把林场建成集生态旅游、度假、休闲于一体的水利风景区,让“淮上明珠风景区”这张名片更加亮丽。”谈及八一林牧场的前景,该县水利局党委书记童涛信心满怀。
(记者 朱庆磊 实习生 杨 阳 张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