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民生新闻 > 守站够苦 生活够真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织密防止添加剂滥用安全网
守站够苦 生活够真
【字体: 】 发布时间:2010/8/3 23:57:5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他们每天24小时吃住在垃圾中转站,负责当天的垃圾当天清运走,在这个繁华都市一角里演绎着别样的生活……

      在淮南街头巷尾的垃圾中转站里,常常出现一些忙着转运垃圾的老年人身影。这些老年人每天24小时吃住在垃圾中转站内,负责当天的垃圾当天清运走,在繁华都市的一角演绎着一段别样的生活。8月2日上午,记者走访了他们其中的3位。

      在田大路一条不起眼的巷道内,一位老人正在垃圾中转站里忙着往垃圾清运车上装生活垃圾,汗珠顺着其面颊往下滴,而她却浑然不顾。这个老人名叫孙启霞,今年60岁,家住田家庵区湖滨村,是淮南市食品厂的退休老工人。

      5年前,孙启霞来到田大路垃圾中转站,为附近居民服务,转运垃圾。由于每天要转运40多吨生活垃圾,实在忙不过来的孙启霞,只好“请”来老伴张荣华帮忙。老两口以垃圾中转站为家,每天清晨5时打开大门,到23时关门。在近20平方米大的垃圾中转站内,记者看到老两口家中的生活用品摆放得十分整齐,两位老人各自忙着手中的活。虽然每月收入不到千元,但他们却知足常乐。张荣华说:“每天不守在垃圾中转站里清运垃圾,心里总是不得劲。”

      今年5月1日,夫妻俩的小女儿来看望他们,劝他俩回家享福,但这对老夫妻却不愿离开,孙启霞对记者说:“在垃圾中转站生活了5年,真要走了心里会舍不得的。”

      与张荣华、孙启霞老两口相比,一个人守在农场路垃圾中转站的60多岁老人宫宣家显得更为辛苦。

      2004年,家住大通区洛河镇集贸市场附近的宫宣家,离开了他相伴几十年的土地,独自一人来到了农场路垃圾中转站。每月靠500多元工资生活,每天他将工作日程列出一张表格,对着表格一件件工作着。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给垃圾中转站消毒杀菌。

      为了更好地为附近居民服务,他每天守在垃圾中转站,24小时都开着大门。他告诉记者:“现在各个乡村和社区都在开展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人人都讲卫生,虽然每天要转运走20多吨生活垃圾,但苦中也有乐。”

      在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里,记者看到老人使用的最值钱的生活用品,就是一台摇头电扇。

      忙里忙外时间长了,60多岁的宫宣家身体很硬朗。采访中,宫老先生风趣地说:“我这身体,再干十几年都可以!”

       图为孙启霞老人正在打扫垃圾中转站的卫生。

(记者 朱其好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