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人人参与的科技创新氛围,既普撒科技创新的种子,又给优秀学生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在安徽理工大学,学生们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感受:“科技创新距我们都很近,很近……”
对安徽理工大学大学生机器人协会会长何涛而言,今年的暑期无疑是忙碌的,备战10月份举行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已成为他目前生活的“中心”。谈及从一个“门外汉”到一个科技创新“小专家”的成长历程,何涛感言,得益于学校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理念:营造人人参与的科技创新氛围
在校长颜事龙的眼中,创新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次颠覆,他认为创新教育的实施需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关键要大力营造人人都能参与其中的科技创新氛围。
一石激起千层浪。近年来,学校以实施科技创新教育为重点,把科技创新的种子洒满了校园:在各院系,每年都有比不完的机械CAD手工绘图大赛、主干课程设计竞赛等各类赛事在等候着学生;在学校,组织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竞赛,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还有每两年一届的科技创新节,人人参与的科技创新氛围弥漫校园。
科技创新节:让学生沐浴科技创新的阳光
每两年一届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节,是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每届科技创新节为期4个月,在这个“马拉松式”的节日里,学生既是观众也是参与者。“每位大学生,都是主角”。颜事龙校长感言。
据了解,作为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抓手,安理大大学生科技创新节已连续举办了六届。经过十多年的沉淀积累,第六届科技创新节形成了科普宣传、科技讲座、学生课外科技成果展示、科技竞赛、人文校园五大板块的丰富内容,举办了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动漫设计大赛等30多项校级比赛,三维数字创新设计大赛、首届股票模拟交易大赛等20多项院部特色活动及大学生手工作品展等近百项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展示才华的舞台。
不久前,在第17届国际机器人灭火大赛中获得冠军、被同学誉为科技“超女”的蔡阿利说,自己能走上机器人科技创新之路,起初就是受到了科技艺术节的魅力“诱惑”。
创新团队:让优秀者脱颖而出
在安理大校园,有这样一些充满激情的科技创新团队,“源创”、“元谋人”、“Dream09”……虽然团队名字各异,但它们又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名曰:梦之队,为追逐梦想而生!
搞科研,经费是保障。为此,学校出台了《本科生科研资助管理办法》:三年级以上的本科生如果立项通过审批,可拿到2000元左右的经费。能源与安全学院还自行设立了本科生创新基金,如果同学参赛获奖,还有重金奖励,最高达6000元。
“科技创新就是一场战斗!“蔡阿利说,从梦想到现实,是一个艰难跋涉的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不仅要加工出一个个精确的零部件,还要亲手把零部件拼装成一台机器人。“产品做出来之后,如何展示也是一门技术。”蔡阿利介绍,为了向评委展示自己的机器人,必须熟练掌握电脑PPT演示技术,还要学会动画技术、视频剪辑,甚至还得独立撰写脚本,为自己的视频配音,还要通过一系列的面试、答辩。“虽然很辛苦,但每当看到梦想即将变为现实,又感到无比的喜悦”。 蔡阿利说。
据悉,2009年以来,该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屡创佳绩,共获得国际大奖3项、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37项、三等奖66项。
创新团队建设,不仅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也为他们就业添加了“筹码”。现在已步入工作岗位的贺岳平,意外收获工作就源于自己在第十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中的精彩表现,被承办方授予“未来员工”荣誉称号。“让毕业生带着自己培育的项目踏入社会,这也是我们的追求。”颜事龙校长说。
(记者 朱庆磊 见习记者 刘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