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记者在淮南市几家高校观察到,每到吃饭时段,校园的水房和食堂附近,就仿佛变成了开水瓶的海洋,其中的绝大部分瓶身上都绘有各种颇具创意的符号、文字、图片。莘莘学子除了用涂改液或签名笔在水瓶外壳写上自己的姓名和班级外,还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所思所想,在水瓶外壳上,书写了形形色色的公德警言、人生感悟、诗歌俚语……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景线。
为此,记者实地进行了归纳,这些涂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幽默型:“别以为我长的帅就认为我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其实我是海纳百川”、哲理型:“如人饮水,冷暖自如”、警世型:“贵之以专,且行且珍惜”、“就算全世界都放弃了我,我也不会放弃自己”;情感型:“相逢若只如初见,只是当时已惘然”;警告型:“不要碰我,我全身长刺。”
记者在一所高校教室的墙壁上发现,有学生的一些调侃话,让人忍俊不禁。其中“楼主”“小梦”写着“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是来上课了,老师不点名,没来上课,老师偏偏又点名了。”而下面“跟帖”的居然多达20多个学生。
该如何看待校园这种现象呢?对此,记者采访了我市高校的一些教育专家。一些教育专家认为,作为校园的“特别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真实地表达了学生们的情趣和想法,给校园带来了趣味和活力。这些“特别文化”不仅折射了学生们在校园里丰富多彩的生活,反映了大学生们的思想情趣,而且还可以从中把握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学校对这些“特别文化”要进行积极引导,使其充满积极和健康的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们身心健康。
(记者 冉韬 实习生 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