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父亲从部队转业到淮南工作,使得她和弟妹们陆续降临淮水之畔,度过了一段纯真而快乐的童年时光;40多年前,因父亲支援江西建设,她又不得不离开淮南,随父母来到了江西南昌,并定居于当地直至现在;如今,年过半百的她和父亲回忆起这段往事,非常想再回到这片生她、养她的地方看一看,寻找当时的那些“同窗好友”们,感怀一下昔日的纯真回忆……
“是淮南报社吗?我想寻找40多年前在淮南上学时的小学同学,可以帮帮我吗?”5月18日上午,一通求助电话打进了早报热线。对方称自己出生在淮南,并在这里生活10多年,后来随父母去了江西,并定居于当地,现在自己很想回到这片生她、养育过她的故土看看,并寻找当时的那些同班好友们,希望能得到记者的帮助。
回忆:我生在淮南,有一段纯真而快乐的童年时光
来电求助人叫朱南伶,现年50多岁,家住江西省南昌市。
据朱南伶介绍,50多年前,她的父亲从部队转业,来到了淮南泉山的化三建工作,后来母亲也跟着父亲从湖南来到了淮南,并定居于此。当时父母住在淮南焦炭厂附近的一个被称为“五工地”的工棚里,她和四个弟妹也陆续降生于此。虽然生活比较艰辛,可父亲的能干和母亲的勤劳把这个简陋的小家操持的井井有条,全家人过得是其乐融融。
1966年,到了读书年龄的朱南伶上了化三建子弟小学,并在班上结识了一群至今都难以忘怀的“同窗好友”。提起这群“同窗好友”们,虽然过去40多年了,可朱南伶仍如数家珍般地一一记得他们的姓名和“职务”。“当时我们班的班主任叫裴忠英,现在大概也有70多岁了,班长叫张宁宇,和我玩的较好的几个同学叫高志英、尹粱英、顾兰娟,还有一个父亲也是在化三建工作的李航英。”朱南伶说,就是在那段上学的日子里,她度过这一生都难以忘怀的纯真而快乐的时光,结识了一群至今仍很想念的“同窗好友”。
转折:父亲援建江西,举家搬离淮南
1970年,因化三建支援江西建设,考虑到江西离湖南老家比较近,朱南伶的父亲也加入援建队伍。当时朱南伶正就读小学四年级,还没来得及与好友们一一告别,就随着父母举家搬离了淮南,迁移到了江西南昌,并从此定居于南昌。
40多年过去了,朱南伶在南昌结婚生子,从女儿升级为母亲,再到如今的祖母。现在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她,常常回忆起这段儿时的快乐时光,想念那群纯真而质朴的“同窗好友”,所以就希望能回到这片生她、养育过她的故土看一看,找到当时同班的那些好友们,和他们一起感怀一下那段纯真而快乐的童年时光。
为此,朱南伶找父亲商量了一下,没想到与父亲一拍即合,父亲也早想回来看看这片他曾经工作和生活了10多年的地方,拜访一下老友。
求助:希望记者能帮忙找到这些失去联系的“同窗好友”
正当两人筹划回故土——淮南走一走,拜访一些好友时,一些难题摆在了眼前:一是,他们本身就不是淮南人,在淮南也没有亲戚,举家迁移到南昌已有40多年,与淮南这边的好友早已失去联系,贸然回来,不仅人生地不熟(毕竟40多年过去了,淮南的变化肯定很大),而且短时间内肯定找不到想要找的人;二是,如果找不到当初的这些“同窗好友”,就算来到淮南,那她的这趟怀旧之旅也会失去原本的意义,无法圆就她多年来的梦想。
“看到报纸上登过帮老红军找战友的报道后,我突发灵感,既然50、60年前的战友都能寻找到,那么40多年前的同班同学通过报纸也许也能找到,于是我就用114查到了淮南日报社的电话,给你们打了过来!”朱南伶激动地说道。她还告诉记者,她要找的那群“同窗好友”和她一般大,现在都有50多岁了。
“如果不能找到这些‘同窗好友’们,如果不能来淮南走一趟,将是我毕生的遗憾!”采访结束后,朱南伶满怀希望地对记者说道。
对于朱女士的这段寻友、寻访故土的故事,本报将继续关注,希望认识朱女士及其家人的知情人,以及朱女士的“同窗好友”在看到本报后,能及时与记者联系,以早日圆就朱女士的梦想。联系方式:18955401058(记者)、18970044833(朱女士)
(记者 柏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