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低碳世博”指引美好生活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低碳世博”指引美好生活
【字体: 】 发布时间:2010/5/11 23:51:4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上海世博会倡导“低碳、环保、绿色”理念,点亮“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主题,正在成为人们的共同行动。
                                                            ——记者探访世博园(四)

      低碳最佳实验室

     “一座很好的城市,就是让你走在其中的时候,能更多地闻到绿色植物的味道,闻到人们身上美好香水的味道。”这是上海世博会法国馆建筑设计师雅克·费利耶的一句话。面积5.2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园犹如一座精美的小城,无论是徜徉在世博大道,还是漫步于各洲广场,记者都能深切感受到一种绿意、一身惬意。

      近年以来,“低碳”成了世界社会经济的最热词,其内涵包含了控制城市污染、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等。有资料表明,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会有半数以上在城市生活。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在地球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让栖息在城市里的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上海世博会无疑成为了全世界“低碳经济”最佳的实验室。

      放眼世博园,低碳技术与设施随处可见。世博园区规划、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都贯彻了低碳理念。比如,世博园的选址结合了黄浦江两岸的旧城改造,关停搬迁了272家污染企业,园区内建设了100多万平方米的公园绿地,保留利用了六分之一的老厂房、老建筑。再如,日本产业馆把“再利用”概念贯穿内外——对江南造船厂修旧如旧,内部装修采用再生材料,工作人员的制服也使用了旧衣服循环利用后的布料。各个城市的案例馆和最佳实践区更是把环保节能发挥到极致。

      节能技术无处不在

      节能技术和实践是世博园区广泛应用并集中展示的项目之一。中国馆的外墙材料为无污染、无放射的绿色产品,所有门窗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喷涂一种能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的特殊涂料,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数字显示,在中国馆、主题馆、世博大道、演艺中心等屋顶和玻璃幕墙上安装了总装机容量超过4.68兆瓦的太阳能发电设施,每年能减排二氧化碳4000吨,是国内面积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示范区。超过1400多辆新能源汽车在世博园内外示范运行,纯电动客车、超级电容客车、燃料电池车组成绿色交通方阵,在园区内实现公共交通“零排放”。目前世博园区使用了10.3亿颗节能LED芯片,世博场馆室内照明光源中80%采用了LED绿色光源,相较于普通白炽灯能省电90%左右。还有,生态节能建筑、江水源热能采集等新技术也在世博园内得以应用。

      在意大利馆,记者发现馆体外墙采用了一种新型材料——透明混凝土。这种技术实现了不同透明度的渐变,能显示建筑内外部的温度、湿度等。展馆冬季利用太阳能辐射,夏季则利用自然的空气气流和水流降温,热风通过自动调节系统排除,可降低内部建筑的温度。

      低碳走进普通生活

      记者在世博园内,看见在很多大树上,都挂着一个小水袋,细细的橡皮管插入树根,恰似给树木打着“点滴”。像这样给绿地、花卉、树木节水、节能的灌溉、微喷灌技术在世博园里已运用成熟。

      饮水和如厕是游客进园参观必需解决的大事。这方面,世博会方面也体现出了科学与环保。在欧美发达国家,街头路旁乃至家庭里都实现了自来水的清洁直饮。进入世博园区,每隔百米就设置一个直饮清洁水系统,而且按照科学的服务方式,每组饮水机都分为两三层,无论大人小孩都能轻松直饮,干净卫生、避免污染和浪费。世博会申办成功后,园区在设计方面充分体现环保和人性化理念,应征、筛选了55项公厕方案,在防止废物排放、节水节能等诸多细节上都做到科学合理。记者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也积极参与了公厕设计评选工作,他们的作品《会呼吸的水晶盒子》和《玩转曲线》还入围获奖。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在上海世博会开幕期间曾指出,“人们在世博会看见的一切,包括环保建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都将进入普通人的生活”。通过世博会的举办,现在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一定会让人们生活更幸福,人与自然更和谐。

(记者 张越)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