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因地制宜调结构 突出特色保增收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因地制宜调结构 突出特色保增收
【字体: 】 发布时间:2010/5/10 23:55:4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近年来,潘集区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发展、完善提高的原则,积极探索创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新模式,有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因地制宜调结构 突出特色保增收

  步入潘集区高皇镇万亩蔬菜生产基地,白色的蔬菜大棚一栋连着一栋,一眼望不到边,集中连片的蔬菜生产规模使记者惊叹不已。区农林局局长宗卫东向记者介绍说,高皇镇与田家庵区仅一河之隔,近年来,高皇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依托城市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镇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1.8万亩。由于土壤及气候条件比较好,加之规模大,品种全,高皇镇的蔬菜目前吸引了大批客商前来采购,农民收入十分可观。

  高皇镇万亩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仅是潘集区因地制宜调结构,突出特色保增收结出的硕果之一。

  在潘集区采访,每到一处,记者都深深感受到了潘集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显著实效。张岗村日产10万袋菌孢生产线投产,连片200亩食用菌生产已完成。泥河镇后湖村农民利用采煤塌陷沉陷土地入股合作,进行综合治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被誉为“后湖模式”。芦集镇1800亩酥瓜生产已成规模,秦圩村300亩土地流转的大棚蔬菜生产喜获丰收,现在正在筹划扩大300亩的蔬菜大棚生产面积。古沟千亩苗木生产基地已经建立。田集街道的刘庙、朱圩、吴湖等村的集中连片标准钢架大棚蔬菜及酥瓜生产提高了档次。淮南凤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祁集乡陈湖村租赁380亩土地发展经果林、苗木花卉生产。据了解,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潘集区2009年仅种植业就新增大棚栽培面积4000多亩,土地正在逐步向种田能手、种养大户集中,有力地促进了土地有序流转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全区目前土地流转面积达2.7万亩。

  潘集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农业主要种植方式是一麦一稻(豆),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7万亩。“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潘集区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千方百计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力度,该区调整充实了区农业产业化指导委员会,区领导亲自带领区几大班子和11个乡镇(街道)的领导专程远赴四川、重庆等地考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工作,各乡镇、街道也抽调专人具体落实,区人大、区政协也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了多次调研、监督和检查,全区上下形成了积极探索创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途径、新模式的合力。

  为全面落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区有关涉农部门围绕本职工作,全力做好各项服务,区农林局印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通知》,局领导班子成员划片包干,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分乡镇(街道)实行包保责任制,并抽调60名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对每个乡镇(街道)农业产业结构工作实行技术指导,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同时市、区、各乡镇(街道)均以不同的形式加大了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政策、资金扶持,采取政策优惠、财政扶持、项目支持、招商引资、引凤返巢、龙头带动、合作联办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2009年全区直接新增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投入资金约3000万元。区财政还安排了1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农业结构调整予以扶持,对省、市级龙头企业分别实行500万元以内和100万元以内的财政贴息贷款扶持,对100亩以上土地流转给予每亩100元的奖励。

  为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任务,潘集区委、区政府及乡镇(街道)、区有关部门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落实责任任务,把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区有关部门目标考核,对工作突出的单位予以表彰,对工作被动、贻误农时的单位及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潘集区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据了解,2009年潘集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65元,比上年增长11.1%,增幅居全市第一。

(记者 苏强)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