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4/16 15:05:0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眼下,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就业市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产业升级,也深刻影响了就业结构。一些新兴岗位的出现,既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劳动力市场带来新机遇、新挑战。

不少行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从业者的专业技能、跨领域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一些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智能制造、自动驾驶与AI算法等领域持续布局,对兼具工程、软件和数据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技术门槛不断抬升,推动人才结构向“高技能+高学历”演进,复合型人才成为更受市场青睐的对象。

新技术应用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催生了大量高附加值与高收入岗位。AI训练师、数据分析师等新职业薪酬普遍高于一般岗位,显示出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就业扩大的正向循环。比如,有电商平台在推进智能供应链转型中,设立“智能物流工程师”等新职位,引入算法优化与自动化系统,吸纳具备AI与工程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实现生产效率与就业质量“双提升”。

尽管新技术为就业市场带来机遇,但也产生不少挑战。低技能劳动者面临转型压力,失业风险上升;新兴岗位技能要求与现有人才能力存在一定程度错位,结构性失业风险加剧。同时,区域间技术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因基础薄弱、人才外流导致发展受限。对此,亟需完善就业保障机制,推动就业结构朝着更均衡、更包容的方向发展。

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构建终身技能培养体系。破解人才供需矛盾的关键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优化课程结构方面,应增加与数字化、智能化相关的课程,培养更契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在完善职业培训方面,应提升劳动者终身学习能力,增强其应对技术变革的水平,提高对就业环境的适应性。还应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手段,激励企业加大培训投入,推动形成“企业投入—人才成长—发展回报”的良性循环。

推动岗位与技术、就业深度联动,搭建产教融合桥梁。加快建立健全行业技能标准,明确新兴岗位能力要求,为劳动者提供更加清晰的职业路径。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实现技术研发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鼓励高校优化学科结构,增设跨学科微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还应推动职业资格跨区域、跨行业互认,建设统一就业信息平台,提升人才与岗位的匹配效率。

持续挖掘就业新增长点,激活技术衍生业态。技术迭代之下,一些新兴产业正成为就业扩容的重要引擎。对此,要加快拓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绿色经济、“AI+”等前沿领域,打造新型岗位集群,扩大增量市场,构建稳固的就业“蓄水池”。比如,“东数西算”工程在西部布局数据中心集群,带动基础设施和绿色能源发展,催生大量数据处理、运维和节能岗位,形成以算力经济为核心的新业态,成为技术驱动就业增长的典型示范。

优化区域创新生态,推动新技术与新业态更好融入地方发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高科技企业与创新资源向欠发达地区集聚,加强区域间技术合作与资源共享,推动技术成果在地转化与广泛应用。加大5G网络、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投入,为新技术应用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鼓励地方特色产业与新技术融合,形成独具优势的差异化竞争格局。

未来,要将人才培养、产业转型与区域协同深度融合,让技能人才成长逐渐跟上产业升级步伐,凝聚政府、企业与劳动者多方合力,共同绘就技术赋能民生的崭新图景。

(屈群苹)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