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区积极探索转型之旅
漫步于大通新城,映入眼帘的景致分外妖娆:一座座美观大方的城市建筑拔地而起;一条条宽敞笔直的道路通向四面八方;一盏盏璀璨的灯火照亮城市夜空。城区美了,绿地多了,河水清了,垃圾少了……说起近年来大通的城市变化,大通人感慨万千。一座因煤而兴、因煤而衰的资源型老城区在短短的数年间完成了一次次化蛹为蝶的华美蜕变,如今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淮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发展思路的转变:“退而结网”迎来“海阔天空”
上个世纪90年代,走在大通街上,看不到一座像样的建筑。低矮陈旧的小平房占据了市容主体,唯有的大通转盘街景观孤独的守在城区中心,成为最引以为耀的标志建筑。那时的大通闭塞、落后、孤寂,正处在城市建设的蛮荒期,更是被投资商“遗忘的角落”。资源型城市整体转型,绝非一朝一夕,也不是只有一种模式。曾几何时,大通区给人们的印象就是淮南市的“老少边穷”地区,无论是从发展速度、经济总量,还是对外开放程度,大通区与其他县区相比都处于相对滞后位置。“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大通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并没有停留在观而不思、思而不进的怪圈里,如何进一步增强城市向心力,增强广大干群的自豪感,这是大通区领导一直努力的航标。早在2004年,这个区就开始了“要不要发展工业”的大讨论,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经济转型之路。随即,这个区出台了“工业强区”、“东向发展”、“城乡统筹”等一系列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和生态修复工程。2000年至2009年,全区GDP增长213.6%,工业经济翻两番。
投资环境的跨越:“遗忘角落”打造“投资洼地”
2005年以来,大通区立足区情,在全市率先启动乡镇园区建设,构筑产业成长平台。大通区结合上窑、洛河等中心城镇“上联城市,下接乡村”的特点,在全市率先建立大通工业新区、上窑工业集聚区、洛河服装工业园等乡镇工业园区,构筑了“两区两园”的产业平台格局。随着合徐高速公路连接线的建成,淮蚌、淮滁高速公路、国道206改线、合淮蚌高铁、东客站等项目开工建设,彻底改变了大通交通闭塞状况,大通将实现“一通百通”,迎来发展的新机遇。在充分改善“硬”环境的同时,这个区着力整治软环境。今年年初,该区以1号文的形式,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意见》,坚持“一切围绕企业转,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发展转”和“院墙内的事由企业负责,院墙外的事由政府负责”的原则,不断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实施“暖企工程”,积极向企业送政策、送服务、送信心,大力推行“一条龙”和“一站式”服务,简化审批手续,精简审批事项。凡重点工业项目,一律特事特办。一批批项目的引进,一个个企业的落户,无不印证一个道理——有什么样的服务,就能引来什么样的投资;有什么样的魄力,才能迎来什么样的发展成果。2006年以来,这个区共吸引59家企业入园发展,投资规模11.5亿元,带动就业5600多人,形成了机械加工制造、医药包装、服装加工、新型建材、食品加工、高新技术六大支柱产业。目前“两区两园”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600万元,实现了“五通一平”,提高了园区的承载力,大通工业新区先后被命名为省级首批创业基地、淮南市创业园,并被列入省“861”加工制造业基地项目。
产业发展的升级:“新型产业”助推“转型之旅”
如何实现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如何在资源枯竭型地区实现产业转型?近年来,大通区着眼于“政府引导、先行一步、产业支撑、创新推动、不等不靠、借力发展”的发展思路,出台了“3212”工业强区计划,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经济转型之路。
大通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区,境内有22平方公里的沉陷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给矿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这个区率先提出了“延伸、反哺、经营、创新”的治沉思路,统筹搬迁、建园、就业和创业,推动发展式搬迁。通过建设农民新村,组织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在园区就业,实现沉陷治理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与此同时,这个区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建成草莓、葡萄、双孢菇、花卉等科技示范园50个,面积达4.5万亩。这个区还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发展物流业。今年以来,投资2亿元的医药物流园目前已投入使用;用地980亩,总投资超过15亿元的淮南义乌商贸城项目已签约,建成后将引进2000家以上浙商入驻,创造就业岗位2万个以上。截止2009年底,全区工业企业由2004年的213家发展到640家,规模企业由7家发展到88家,工业增加值由7.9亿元增加到18.38亿元,工业发展实现了由资源型产业向加工装备制造业为主转变。
(宗承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