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记者接到市民韦女士打给本报的热线电话,反映某医院一名年轻护士在给她年迈的父亲打吊水时,找不准静脉血管。据甘女士说,这名年轻护士每次在给老人打吊水时,通常要在老人的手背上少则扎3至4针,多则扎5到6针方能找到老人的静脉血管。虽然小小的针头扎进老人的手背,在某种程度上不会殃及老人的身心健康,但那连续针刺的疼痛,老人还是要忍受的。
记者闻听甘女士所反映的情况后,前往那家医院。记者首先走进甘女士父亲所住的病房了解相关情况。甘女士的父亲告诉记者,他在这家医院住院已将近3个月了,由于自己的病情属于顽症,时常要打吊水。负责给他打吊水的是一名20多岁的年轻护士。这名小护士每次在给甘老先生打针时,都很难做到“一针见血”,顺利的情况下,要在甘老先生的手背上扎3到4针才能找准血管,不顺利时,要扎3到4针。甘女士还告诉记者,有一天,这名小护士在给她父亲打吊水时,一连扎了8针也没能找到血管。甘女士当时实在不忍心再让老人受针刺之苦,便叫停了小护士的行为,要求换人。随后,一名年长的护士来到甘女士父亲的病床前,只见这名老护士拿起针头,非常熟练的在老人手背上轻轻扎了一针,便准确无误地找到老人的静脉血管。
尽管那位年轻的护士由于打针的技术不够娴熟,给患者带来许多原本可以免除的皮肉之苦,但甘老先生始终没有抱怨小护士一句话。在甘老先生看来,小护士毕竟年轻,打针的技能与老护士相比逊色一些是可以理解的。虽然如此,但记者还是有话要说,医护人员历来被人们尊称为“白衣天使”,既然你是一位“白衣天使”,就有责任尽力去帮助病人减少痛苦,就有责任视病人为亲人。
行笔至此,记者忽然想起发生在几年前一个感人故事,一位刚到医院上班的年轻护士在给一位婴儿患者打吊针时,由于心慌,一连在婴儿的小手背上刺了3针也没能找准血管,每针下去,孩子都会痛得哇哇大哭。孩子的母亲当时虽然没有责怪小护士,但面对孩子的哭声,那位母亲还是心痛的直掉泪。年轻小护士面对孩子的哭声及孩子母亲的眼泪,心被刺痛了。从那一刻起,小护士便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好打吊水的技术。在以后的数十天里,她一有空,就拿起针头对准自己左手背上的静脉血管一针一针扎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多天的苦练,那位小护士终于练就了一手精湛的打针医术。在以后的工作中,小护士无论给老人,还是给儿童打吊水,都能做到“一针见血”,为患者减少了不必要的痛苦。
医护人员不仅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更要有精湛的医术、医德和医风,只有这样,医护人员才能时时刻刻视病人为亲人。如此看来,医院要想让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拥有过硬的技能,很有必要开展一些岗位大练兵,或者举办一些技能比武,或者开展一些以老带新传帮带的活动,力争让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
(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