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图片新闻 > 一个甲子的淮南商业印象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一个甲子的淮南商业印象
【字体: 】 发布时间:2009/10/12 23:49:4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60载甲子一轮回,与市民生活紧密相关且直接反映着百姓生活水平的商业,从最初的货郎挑、代销店走向了大商场、大超市,商业以其辉煌成为建国60年沧桑巨变的最好写照。循着淮南商业从无到有,从简单到繁荣的发展足迹,可以感受到我们生活的日新月异。

     “60年前,田家庵码头是个繁华的商业港口,道路、商业网点也随之形成。1953年5月6日,淮南市第一家百货商店——淮河百货门市部开业(淮河商店的前身)。那时,商店的商品多以布匹、绳头、文具、火柴、香烟、煤油等日用商品为主,年销售额在89.01万元。由此向南,商业发展脉络逐步形成‘丰’字。”淮南市商务局工会主席石永涛这样告诉记者。石永涛和他的父亲都是从事商务工作的,并见证了淮南商业发生的巨变。他说:“1957年7月1日,淮南旅社在淮滨路上开业,这是当时我市功能较全、规模最大的一家旅社。195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那天,淮滨商店开门营业了。当时的商品缺乏,食品、布匹等都凭票供应。营业员是非常吃香的职业。”“在当时有谁能买到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都令好多人羡慕。”记者深有感触地说。“上世纪60-70年代,再往南到青年路,前进商场、五一商场相继出现了。”石永涛说。

      改革开放后,商业网点逐渐向南转移。龙湖路成了繁茂的商业中心地带,记者了解到,为了改变营业员的服务质量,当初以卖土产商品为主的龙湖商场,改为了自选商场,撤出柜台,让消费者走近商品仔细挑选,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超市”的前身。1994年6月28日,淮南市四海商业大厦(集团)公司成立,其消费形式以开放、自选的方式出现。第二年,该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总额14322万元,成为淮南市首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

      跨入新世纪,淮南积极打造双百亿商贸城,麦当劳来了、肯德基来了、苏果来了、大润发来了……这些年销售过亿元超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惊喜、许多的便捷。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3.9亿元,比1949年销售收入1102万元增长了1126倍;比1978年增长了54.3倍。

      图一:现在,淮南不仅超市遍布、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外,淮南的地方特产还走出了淮南,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图二:商品紧缺时,食品、豆制品、布匹等均需凭票供应。

(记者 张 芳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