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敬芝,花鼓灯艺术的主要传承人,淮南市唯一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民间老艺人。出生于1919年的陈敬芝今年已整整90岁高龄,他倾尽毕生心血,把享有“东方芭蕾”之誉的花鼓灯这一民间艺术瑰宝推向蓬勃发展的高峰,是新中国成立后花鼓灯艺术走向辉煌之路的见证者。
9月25日,记者采访了陈敬芝老人。
解放前 花鼓灯植根民间历尽沧桑
跳花鼓灯,在解放前叫“玩灯”、是广泛流传于淮河流域广大农村的一种民间艺术。提起过去“玩灯”的经历,陈敬芝感慨颇多。他说:“那时‘玩灯’,吃的苦太多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玩灯”是民间驱鬼神避邪气的一种活动,“玩灯”者被视为下九流之辈,被人们所鄙视,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有时遇到荒年,“玩灯”又成为人们讨饭活命的工具。陈敬芝回忆说,他从十来岁起就开始“玩灯”了。1932年,淮河流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洪水过后,又发生大规模瘟疫,人们就以敲锣打鼓“玩灯”的形式来表达避邪的愿望,使花鼓灯这一民间艺术带上了浓厚的迷信色彩。
在抗日战争年代,花鼓灯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积极变化,以其独特表达形式积极宣传抗战,激发了无数青年的抗日热情。陈敬芝清楚地记得,花鼓灯艺术为抗日部队侦察敌情还做出过重要贡献。有一次,有一支驻扎在凤台顾桥一带的抗战部队找到了陈敬芝,部队里一名团长扮成“玩灯”的人与他们一起到驻扎在大通的日军驻地演出,侦察日军军情,最终获得了日军大量的军事信息。
解放后 花鼓灯艺术登上艺术殿堂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花鼓灯艺术成为欢庆新中国成立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陈敬芝在这一时期,成了淮河流域远近闻名的花鼓灯表演红人。
上世纪50年代的淮河治理委员会(简称淮委)设在了蚌埠,为了把广泛流传于淮河流域的花鼓灯艺术发扬光大,淮委决定组建花鼓灯艺术培训班,对花鼓灯艺术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系统地挖掘整理编排,召集民间所有较为著名的花鼓灯艺人进行系统的学习。陈敬芝说,这一举动给花鼓灯艺人们以极大鼓舞,全国各地的花鼓灯艺人纷纷前来参加培训,在全国掀起了花鼓灯艺术大发展的高潮。在花鼓灯艺术发展史上,这是首次由政府出钱组织培训,标志着花鼓灯艺术正式登上了艺术殿堂。
倾尽毕生心血 浇灌“东方芭蕾”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舞蹈艺术学院正式将花鼓灯纳入教学内容,并向陈敬芝发出任教邀请。陈敬芝在北京舞蹈艺术学院任教几年后,于1984年又回到凤台继续开办花鼓灯艺术培训班。在此后的十几年中,陈敬芝的花鼓灯艺术培训成果丰硕。其间,他自编自排的《黄毛丫头》在北京中国民间舞蹈艺术汇演中获得国家二等奖。他的学生走出国门,赴泰国、英国、法国、马来西亚等国进行演出,受到国际舞坛高度赞誉,花鼓灯艺术被称之为“东方芭蕾”。
到目前,花鼓灯艺术发展在淮南已呈蓬勃之势,分布在全市城乡大大小小的花鼓灯艺术表演团队达百个以上,参与演出的人员达数千人。
图为:淮南市花鼓灯艺术培训中心的小学员们与陈敬芝老人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