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东城”为代表的我市核心商业圈的局面正逐渐被龙湖路上的商场和店铺所突破。以华联的开业为标志,龙湖路上的主要商业建筑确立了“向上”发展的决心,这种“向上”不光是指空间,更是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大商场里商品的种类和质量开始走入品牌化。
龙湖路旁电力村的75岁老人尹启文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以前,“逛东城”还是多数市民购物的首选,那时候像现在的专卖品牌的连锁店、加盟店没有几家,大多都是沿街摆个摊卖个衣服、鞋帽之类。至于像现在这样的高楼,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也不是很多,沿街的商铺也就二层的小楼,在这些街面背后是成片成片的小平房,甚至某些空地还有播种的蔬菜。
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广大市民参与我国经济活动的热情更加高涨。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初,大量的民间资本开始在我市主城区显山露水,90多米高的胜发大厦的建成连同之前的古阳、金满楼一道充实了龙湖路上商业实力。而到了2000年以后,我市主城区的发展更是步入快车道,商贸文化广场的建成彻底确立了龙湖路沿线商业圈在我市的核心地位。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以前像“东城”、老百货大楼、老亨得利等可以占据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十几年、几十年的购物行为及心理位置的话,那么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市主城区的建设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无论是城市的大还是高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着。“半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成为能源城进步发展的写照。而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购物形式也被专卖店、社区店、大超市、大卖场等所改写,百姓的购物选择出现多样化。
2008年,这一年注定被能源城市民所铭记——我市洞山隧道建成通车。淮南主城发展的脚步正式跨过了“山峦叠嶂”,不久的将来一座集行政办公、文化教育、体育中心、商业繁荣的现代化大城将在山南平地而起。按照规划,山南新区到2020年人口规模将达到60万,建设用地6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人,届时山南新区将是“现代淮南、文明淮南、生态淮南”的完美缩影。
住在上东锦城的李女士告诉记者,以前淮南有句顺口溜,说“站在(陈洞路立交桥)桥南头往东看(住房),全是穷光蛋。”为什么会有这句顺口溜?李女士说那时候这一代多是小平房、小矮楼,条件又脏又差,可现在你再看看这里的上东锦城、青年守则、山水居哪一处不漂亮,而这只是洞山隧道山北的附近,山南未来的发展肯定超出想象、璀璨可待。我市从淮河岸边蹒跚起步到现在建成双百大市,再而转身跨步昂首山南,正是我市一个甲子发展的辉煌见证。
(记者 苏国义 王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