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从梦中的“的确良”到网购新时尚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从梦中的“的确良”到网购新时尚
【字体: 】 发布时间:2009/9/9 0:07:1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家住淮南市谢家集区望峰岗镇的苏庆云出生在1949年,共和国的同龄人,回首往昔,苏庆云感慨,60年来,淮南人的购物方式和购物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梦中的“的确良”

      曾经,票证就是命根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一直到八十年代初,只要能说出名字的生活用品,基本都要凭票证购买。苏庆云的家中至今还收藏有好几十枚不同时期发行的各种票据,从淮南市油票到全国通用粮票,都保存得完好如初。苏庆云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物质缺乏,这些票证就是当时购物最主要的凭证,拿着这些凭证,才能去供销社买需要的东西。当时,有专门用于购买食用油的油票,购买粮食的粮票,还有专门的布票。

      女孩子都爱美,在当时那个年代,如果谁穿了一件漂亮的新衣服,她就会得到许多人羡慕的目光。“那时候每个人一年才发一次布票,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多,布票都给老大做衣服,下面小的只能拾老大的旧衣服。”苏庆云说,那时候有个顺口溜:“老大新、老二旧,补补连连是老三。”她是家中的老二,很少有穿新衣服的机会,而拥有一件“的确良”白衬衫一直是她的梦想,可是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她的这个在今天看来根本不算什么的梦想在当时那个年代却一直没有实现。

      从受冷落到被视为“上帝”

      实行改革开放后,商品种类变得丰富起来,人们对购物的要求也开始提高。“那时候买布做衣服已经不多,商店里的衣服款式和颜色也多样了。”苏庆云说。

      在淮南,当时几个较大的商场都集中在田家庵区,苏庆云说,那时,她最爱去的就是淮滨商场,商场里商品种类多样,家电、衣服、钟表、首饰、日用品等都能找到,遇上周末或者逢年过节,商场里可谓是人山人海。

      由于以前吃的都是“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售货员对顾客也很少有笑脸。苏庆云回忆说,有一次她去商店买东西,一名中年妇女在那织毛衣,她连着喊了三声同志,那妇人连头都没抬,等她喊第四声时,那妇人生气了说:“没看我这正忙着呢吗?等会!”便又继续去织她的毛衣了。

     “到后来,有了大型商场,有了超市,购物时我们可以随意挑选,而且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销售人员把我们消费者视为上帝,服务态度也是180度大转弯。”在苏庆云看来,现在到商场里购物就是一种享受。

      轻敲键盘 大妈上网购物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宽带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开始兴起。在电脑上轻轻敲一下键盘,就可以购物,并且送货上门,既方便又快捷。苏庆云说:“这在以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苏庆云的女儿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自从网络购物兴起之后,她就成了网上购物的“忠实粉丝”。看着女儿足不出户,就有人大包小包地往家送东西,而且送来的东西又便宜又实用,苏庆云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开始向女儿“取经”。在女儿的“指导”下,苏庆云开始时不时地在网上选购商品。

     “有一次我从网上买了一套床上用品,同样的东西比商场里要便宜好多呢。”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苏庆云感叹,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巨变,从吃饭穿衣这些老百姓最直接的基本生活需求上体现得更加具体真实。在物质极大丰富,敞开供应的今天,“凭票购买”商品只留存在老一代人的记忆中了。

      图:苏庆云收藏的在那个年代时使用的油票和粮票。

(记者 张春翔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