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粮食的丰减直接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质量。60年来粮仓的变化揭示了生活的巨变。今年79岁的原淮南市粮食局储运科科长朱耀球至今还记得,“那时上海刚解放,政府紧急从华东军大抽调一批有文化的人到上海粮食部门处理粮食。我们这批华东军大的人就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化验员。那时,全国都缺粮油防化员。1951年1月,我被分配到了淮南。”
自然灾害时,淮南四处调粮
那时,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粮食仓库建设得很快,到了上世纪60年代,淮南市粮食一库、二库、三库就已迅速建成,仓容量达到了1亿9千多万斤。后来,发生了自然灾害,粮食最紧张的时候,淮南市粮仓粮食所存无几,市粮食局紧急组织人四处调粮。有些单位食堂,1斤米做成6斤饭,米饭像稀饭一样,饭票定量定时供应,早上的饭票中午不能用。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粮食储存才慢慢好起来。
三中全会后,农民开着拖拉机四处卖粮
最令朱老难忘的是三中全会后,农民提高了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迎来了大丰收,农民手里余粮多了,就到处卖粮。周边地区一听说哪里有收购粮食的,就跑过去卖余粮。“有一年,怀远一个村的人听说淮南在收购议价粮,就开着几十辆拖拉机来到淮南排在三库大门口,他们来的时候天都快黑了。为了不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在三个仓库全都远远超过了储存量的情况下,我跟三库主任商量,让职工加班将这些粮食收了下来。”他接着说:“那个年代的工人个个都有责任感,一库敞堆晒粮,晚上,眼看天要下大雨,职工们便放下手中的碗筷,从家里跑到仓库,抢在下大雨前,把雨布盖好,粮食一粒都没受损。”“为什么要储存这么多粮食?”记者不解其意,这话引起了朱老的另一个话题。
如今点鼠标测粮温 过去想都不敢想
“有些是国家储备粮。计划供应年代,人们都得拿着粮本和粮票去粮站购买粮油。粮食在仓库长时间储存,为了防止粮食发热、生虫,要对粮食进行质检、化验、熏蒸,那时,全靠人工检控。保管员要翻过梁头从粮堆上方将温度计插入粮堆去测试,有一次,一保管员不小心从梁头上掉下来摔在了粮堆上。现如今仓库人坐在办公室里一点鼠标就可以查看粮温,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朱老无限感慨地说:“这些年,国家惠农政策一个接一个,农民收粮都机械化了,粮食品种、质量也比过去好多了。改革开放后,粮食市场也放开了。我们吃的米面超市全都有。东北大米、泰国香米、五谷杂粮,品种多的我都说不全。”
记者手记:
吃上商品粮曾是上半个世纪许多人奋斗的目标。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我们不仅吃上了不用计划的商品粮,而且,喜欢反璞归真吃些五谷杂粮。这或许就是我们讲述曾经的历史、感受时代巨变的意义所在。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