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民生新闻 > 盛老话公交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盛老话公交
【字体: 】 发布时间:2009/8/31 0:05:0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今年79岁的盛丛斋老人是原淮南公交公司创始时期的见证人之一。通过他的讲述,记者了解到,解放初期,淮南没有公交车,从田家庵到蔡家岗坐火车要半天时间,后来有了公交车,等上个把小时,才能挤进几乎喘不过气来的车厢内。而如今,在车站等不了几分钟就有一班车。公交公司从最初的几辆车、几条线路,发展到今天的600多辆29条线路,百姓出行乘车的变化让人感叹60年弹指一挥间生活的日新月异。

      1957年 淮南公交车正式开跑

      1950年宿县发大水,盛丛斋从家乡逃荒到淮南,落脚亲戚家,为了生活他通过了淮南市搬运工会招工扛大包的考试,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从一个逃荒者由此变成了一名产业工人。1952年,盛丛斋进入搬运公司(原公交公司前身),直到1991年,他才从公交公司3路车队队长的位置上退休。通过盛丛斋老人的讲述记者了解到,1957年春节前期,淮南公交车正式开跑了。当时,只有3台从原淮南矿务局买来的丰田、福特等黑色小车,又改装了2台从抗美援朝战场上缴获的分配给淮南的汽车,还有的用货车搭上油布当公交车用,就这样一年内凑足了七八辆公交车,随即开通了从田家庵开往大通的2路车和从田家庵开往蔡家岗的3路车。人们在车站等上个把小时后,才好不容易挤上几乎喘不过气来的车厢。后来公司陆续增加了20多台车,有了公交,许多市民告别了市内出行坐火车的历史。

      1967年 淮南打造双节公交车

      最让盛老难忘的是,1964年,淮南市公共汽车公司正式成立后,为了增加车辆,时任淮南市公共汽车公司生产科长的盛丛斋深入到生产汽车的第一线,在那里,他亲历了淮南生产制造公交车的历史。他说:“那是1967年,淮南市从省建设厅争取到了上千万元,在汽车公司修配厂里,技术工人们开始了没有白天黑夜的大干,按照硬实、装人多的特点,我们慢慢生产出40多台双节公交车,一碗菜汤、一个馒头就是对我们加班加点的奖赏。这种双节公交车最早在蚌埠和淮南的城市交通上使用,一车能坐80-90人。随后,1、4、5、8、几条线路相继开通,人们上哪去比以前方便多了。”

      2009年 淮南公交开启无人售票时代

      盛老羡慕地说:“现在,淮南公交共有20多条线路,还有跑旅游专线的,几百台车,百姓乘坐公交更加方便、舒服了。”记者告诉老人,今年8月18日,淮南有10条公交线路首日实行IC卡无人售票。老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告别老人,记者坐上了宽敞、舒适的公交车,望着窗外的绿树红花,不由得在心底感叹道,6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的生活越变越美、日子越过越舒坦。 

      记者手记:那些我们曾经历过的坐车难、行路难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今天,无论我们的社会生活怎样进步,我们所走过的那些日子,无论是欢笑、还是艰辛,现在回忆起来依然温暖、依然难忘,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记者 张 芳)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