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财经新闻 > 淮南红光村近千亩葡萄园即将迎来丰收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淮南红光村近千亩葡萄园即将迎来丰收
【字体: 】 发布时间:2009/8/23 23:45:0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套袋栽培结出优质高产红葡萄

      8月21日,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红光村的葡萄园里,大片葡萄即将进入采摘期。在这儿,你在葡萄架上却不能直接看到一串串的葡萄,因为这些葡萄果粒都被套上了一个个的纸袋。打开纸袋一看,里面的葡萄即将完全成熟,由于被纸袋护着得到很好的保养,大串的葡萄果粒圆润、饱满,煞是诱人。

      当日,记者随市果树站和区科协人员到这儿的葡萄生产基地查看,为即将在月底举行的“淮南市葡萄大赛”作前期准备工作。淮南市果树技术推广站站长史树仁介绍,红光村是传统的葡萄种植村,有着很好的基础,却在发展中受到果树病害的侵扰险些遭受灭顶之灾,果农大片砍树,红光村葡萄几乎不保,是葡萄套袋技术挽救了这个产业,红光村葡萄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红光村村民宗传光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红光村开始发展葡萄种植,农民有了增收的渠道。在2000年以后,果园普遍受到病害侵袭,加上下雨天裂果严重,葡萄大幅减产,果农收入大幅下降,许多农户开始把葡萄树刨掉改种其他作物。他家之前种了2亩地的葡萄,可眼看葡萄烂果、掉果,花费的功夫不少,却挣不到钱,他家也打算把果树刨掉了。在2005年,市果树站免费送来了许多袋子,说套在葡萄上可以不生病害,葡萄长得还好看。大多数农户嫌费事,不愿意用,一些农户将信将疑,就拿了一些试着用了,到了收获时大不一样,没用套袋的还是原来的老毛病,葡萄大量减产。可用了套袋的就不一样了,葡萄不落果、不裂果,没有病虫害,果型好看,口感也好了,能卖上好价钱。实在的利益摆在面前,农民一下子就认上了,第2年,使用套袋的就多了,第3年,农民就自己买来套袋用在葡萄上了。农民对种葡萄又有了信心,他家也把其它的7亩田全种上了葡萄。

      上窑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方根年介绍,红光村是目前淮南市规模最大的葡萄种植基地,现在已发展到近千亩,产量占全市一半以上,目前已100%采用了葡萄套袋技术。产业的发展要靠生产技术的提高,否则就会影响到产业的发展。葡萄种植是红光村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运用套袋技术,省去了很多农药,成本也降低了,产值增加了,促进了葡萄丰产增收。对市民而言,有了优质葡萄供应淮南市场,也给市民带来了享受。

      图为红光村村民宗传光打开套袋,展示果型完整、美观的葡萄。

(记者 张雪峰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