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不移 奉献不止

7月14日上午,在淮南市田家庵区翠竹园社区91岁老太太龚茹柔的家中,老人正在为田二小6年级学生杨铭小朋友补习英语课程,而老人的补习完全是免费的,像这样为周围邻里的学生义务补习,老人已做了30多年。
表面看起来,龚茹柔是个普通的老太太,她身材瘦小,腿有残疾,行动不便,出门不多,对人总是一副和善的笑容,看上去她没什么特别,就是一位慈祥亲和的老太太,但她却是这个社区人人皆知的大好人。
淮南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龚茹柔老人是目前全省年龄最大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也是全省年龄最大还一直坚持做志愿者工作的红十字志愿者。几十年如一日,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历经艰难坎坷,老人一直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坚持着志愿服务,默默牺牲奉献着,用心血无偿培养着一茬茬认识不认识的邻里孩子。
1959年,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条件优越的龚茹柔和刚结婚的爱人放弃舒适的工作,从大上海主动来到当时十分艰苦的淮南支援内地建设。由于她为人热情豁达,乐于助人,工作吃苦耐劳,敬业奉献,成绩出色,再加上早年在上海圣约翰教会学校打下的坚实文化基础和在上海多年从事教师和银行工作的实践,不久,她就成了当时淮南小有名气的老师和财务管理人员,且是为数不多的外语人才。几十年来,她靠不知疲倦的工作、艰苦的奋斗和辛勤的汗水,换来了荣誉和赞誉,但也和全家永远失去了回上海的机会。老人退休后每月只有几百元退休金,老伴去世,自己又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等老年疾病,三天两头需要看病吃药,退休金连医药费也不够;已过不惑之年的儿子下了岗,身体不好,孤身一人;女儿女婿也下了岗,一家人生活十分艰辛。社区同情老人一家,主动提出要给她办低保,但善良好强的老人谢绝了。她说:“我还能动,还有一双手,能养活自己,把这个机会给比我更困难的人吧。”
虽然日子清贫艰苦,但一向热心助人、闲不住的她依然那样乐观豁达,她照样帮助邻里,关心他人。她一边拖着残腿四处打零工补贴生活,一边坚持她多年默默坚守的志愿服务。早在退休前她就一直给家庭困难的同事、邻里的孩子当义务家教。
1979年,龚茹柔老人退休了,面对病弱的身体、艰难的生活,儿女和周围的人都劝她不要再这么热心了,可老人说啥也不肯。她总是乐呵呵地对人说:“我啥也不图,能为孩子们做点事,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安慰。只要还能动,我就停不了,一停下来心里就空荡荡的,活着就没意思了。”不管寒来暑往,白天夜晚,大小节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人再忙再累,从没间断。
为了孩子,她操碎了心,吃尽了苦。冬日怕孩子冻着,她省吃俭用买来取暖炉,让孩子围着暖炉上课;夏日,担心孩子中暑,就熬上一大锅绿豆汤给孩子消暑解渴。一次,老人一连数天的劳累,在给孩子上课时,一下晕倒在地,差点送了命。孩子家长实在过意不去,经常送来米面油盐水果蔬菜,给她补贴生活,可老人说什么也不收:“要图东西,我就不教了,只要我能活一天,就坚持一天,看着孩子们成长,我就满足了。”
长期艰苦的生活和操劳,积劳成疾,老人身体日渐憔悴,她觉得自己的人生之路不长了,一直思索着还能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一次她偶然在电视上看到遗体捐献的事情,眼睛一亮,兴奋不已,庆幸终于找到了了却心愿的归宿。她四处打听,多方联系,终于在淮南市红十字会实现了她的愿望。当接过遗体器官捐献荣誉证书时,老人激动的热泪滚滚,说自己没什么能力再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能把遗体捐掉,算为后人留下的最后一点奉献。不久在她的感召下,女儿也办了遗体器官捐献手续。老人的精神好了,每天依然艰辛又快乐地忙碌着,那间家徒四壁只有许多桌凳的屋里,仍旧每晚传出她和孩子们清亮的读书声和欢笑声。
就这样,龚茹柔老人辅导了一批又一批孩子,从她1979年退休算起,30年已经过去了。大的小的、男孩女孩、成绩差的好的、十个八个、二十三十,走了一批来一茬,曾有一批批的孩子在她家的小屋里接受辅导,走进了中学、大学。老人说,我只管教好,从不计数,到底辅导了多少个孩子,自己也说不清,大概有二三百吧。孩子就是她的精神寄托和希望快乐,她总是自豪地说:“没有坏孩子、笨孩子,在家再不听话再不学习的孩子,到我这都成了好孩子。”
如今,91岁高龄的老人依然孜孜不倦、快乐地坚持着她的义务家教,清贫的居室里时常传出朗朗的读书声,飘荡在小区。
(记者 张雪峰 实习生 杨 晨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