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各地农业发展迅猛。但是,在前段时间的强对流天气造成的种种损失中,农业又可谓是“首当其冲”。相对于二三产业来说,农业生长周期较长、经济效益显露较慢、受自然制约较多等因素,决定了农业“弱势产业”的角色。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高附加值农业的大力发展,农业的高投入、高产出,也同样伴随着高风险。因此,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建立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十分必要。
投保难 损失大
苏西伟是潘集区架河乡一个普通农民,几年前他承包了近40余亩土地进行特色农业种植, 羊角酥瓜、辣椒和毛豆是他今年的主打产品。远望去,他的塑料大棚被四周的农田包围着,显得格外抢眼。可是,眼看就要丰收的果蔬在一夜间让老苏彻底绝望了。在老苏的瓜地里,记者看到塑料大棚全部被风撕开,用于支撑的竹竿被吹倒,散落在田埂上,未成熟的瓜和秧苗被浸泡在雨水中,直接经济损失达到7万多元。
不久前那场突如其来的强对流天气给淮南农民带来了很大损失;潘集区倒房2户5间,损房150户400间;损毁蔬菜大棚500亩。经济损失600万元,无人员伤亡报告。田家庵区受灾人口31360人,受灾农作物398公顷,倒房2间,损房387间,经济损失292万元。谢家集区倒房22间,损房1002间,受灾农作物43.2公顷。受损树木3000余棵,其中施家湖养殖基地的大棚和5000根水泥杆全部倒塌,损失价值近10万元。大通区损房52间,受灾农作物20公顷。毛集实验区受灾人口652人,倒房5户9间,损房452间,受损蔬菜大棚125.5亩,温室大棚2亩,渔塘管理房2间,羊棚12间,鸡棚52间,鸭棚50间,猪圈88间,西瓜500亩,毛豆300亩,树木约8000余棵。砸死2头牛。受损24条船只,2条3吨的机船沉没,受损毛竹1800根,损坏网箱1个,跑鱼7000条,经济损失40万元。
据潘集区架河乡党委书记顾云全介绍,他们遇到不少这样的受灾户,有的养殖户是向银行贷款的,一遇天灾人祸,不仅血本无归,还使整个家庭陷入困境。如果有农业保险,那就可以大大缓解他们的燃眉之急。
农业保险入“怪圈”
在保险业迅速发展、保险种类与日俱增的今天,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保险发展缓慢,一面是养殖专业户迫切盼望农业保险,一面是保险公司普遍不经营农业保险,个中原因是什么呢?现如今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多承保的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如小麦、生猪养殖,这些保险都是有政府补贴的,农户投保也比较踊跃,但是其他的保险如大棚,养鱼,饲养鸡鸭 等由于风险较高,导致保费偏高,很多农户都不愿意投保。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农业灾害保险难,也有这类保险的自身原因。比如理赔程序复杂。一个渔场保了险,然后死了鱼,找保险公司索赔。面对这么多死鱼,保险公司很难辨认哪些是保过险、哪些是没有保过险的,照单全赔当然招架不住。高赔付导致农业保险高保费,而高保费又令更多农民买不起保险,农业保险也就走进了“怪圈”。
国元农业保险淮南中心支公司负责人介绍,农业保险属于高风险、高赔付,他们公司现在开办了林木山火保险、农村住房保险、农作物种植雹灾保险和大棚蔬菜种植保险等,但是这些农业保险费率偏高,导致许多农民缺乏投保的热情。
如何保障农民利益
记者就农业保险问题走访了不少种养殖专业户。可当他们提出要给鸡场塑料大棚上保险时,却又感觉到保费偏高。其实很多种养户都想参加农业保险,以免遇上天灾或灾难性事故,把多年致富成果一天变空。从事养殖业的刘先生认为,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能否解除农民在发展中承担高风险的后顾之忧,就是对农民发展优质农业的最大支持。相关保险公司能否在农户投保后,在保险期结束后如果没有发生出险,可以适当的减免一部分保费,这是广大农户最为关心的问题。而相关部门若能把开展农业保险作为支农工作的重点来抓,每年拨出一定资金,设立农业保险基金,用于补贴保险公司的超额赔偿及补贴农民投保费用,相信农业保险会尽快走进所有农户家。
(记者 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