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区午收见闻
今年端午节,正值农村午收大忙。连日来,记者在潘集区几个乡镇看到,金色的麦田里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来往穿梭,大路上运粮的车子堆满了麦袋,农民们流着汗水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他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在淮河大桥下的公路边,区里设立一个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接待处,为外地来的机手提供信息服务。值班的工作人员来自区农机总站,他告诉记者,区内有联合收割机800台,外地跨区作业进来约有600台,对外地的机手提出收割指导价格,提供各乡镇的小麦面积和成熟情况,如遇到困难可随时拨打服务热线电话。
记者走上田头,采访了两位跨区作业的农机手。
来自蒙城的姚某五十多岁,他带着儿子、女婿一起过来,3个人轮流开机作业。他说,淮南的麦子比蒙城早熟几天,我们赶到淮南来抢收几天就回去,这样一来可以多挣两万块。
涡阳县的陶某,去年花8万多元买了联合收割机,今年带着侄子、外甥第一次出来跨区作业。他说,我们一共来了10台机子,都在潘集区沿淮抢收小麦,今年柴油比去年便宜,跨区作业的效益一定很好。
记者了解到,跨区作业的机手有的与当地的农机经纪人联系,由经纪人带着机子找农户下田,也有的在田头直接与农户洽谈。在下六坊湾里,一位农妇的麦子倒伏了,外地的机手说,没倒的麦子收1亩50元,倒伏的麦子要给80元,农妇终于点头了,机子很快下田收割。
“现在抢收小麦就靠联合收割机。”在田头,农民都是这样议论。
祁集乡的曹多珍带儿子在外地打工,5月28日她一人赶回家收麦,仅一天时间几亩麦子全部收完。她告诉记者,丈夫去世后她母子出去打工,家里麦田由邻居照管,现在联合收割机在地头等着,邻居们又帮着装袋子搬上车运回家,等晒干麦子她还回去打工。
高建友是古沟回族乡高湖村的村民,他和妻子都在外地打工,老人孩子在家,午收大忙时他赶回家抢收小麦。4月30日这天,3块地4亩小麦全部颗粒归仓。他说,现在政府有农机补贴,联合收割机多了,抢收不用愁了,这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出去打工挣钱了。
据农民反映,今年收麦联合收割机来得多收得快,收得干净,留的麦茬也比较矮,机收费又比较合理。记者采访了区农委主任宗卫东,他说,今年全区38万多亩小麦,长势普遍很好,从5月28日开始抢收,三天来已经收割12万亩,目前小麦已普遍成熟,未来两天抢收进度更快。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零零星星的小地块,影响了抢收进度。有的地块只有几分地,联合收割机下田转不开,耗油多成本高,机收费比大田增加1倍。农民已经看到小地块不能适应机械化,不少人都表示将采取转让、出租和调整的办法,变成大地块耕作,以走向规模化经营。
(记者 祁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