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机收让农民笑颜开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机收让农民笑颜开
【字体: 】 发布时间:2009/5/31 23:55:2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潘集区午收见闻

      今年端午节,正值农村午收大忙。连日来,记者在潘集区几个乡镇看到,金色的麦田里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来往穿梭,大路上运粮的车子堆满了麦袋,农民们流着汗水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他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在淮河大桥下的公路边,区里设立一个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接待处,为外地来的机手提供信息服务。值班的工作人员来自区农机总站,他告诉记者,区内有联合收割机800台,外地跨区作业进来约有600台,对外地的机手提出收割指导价格,提供各乡镇的小麦面积和成熟情况,如遇到困难可随时拨打服务热线电话。

      记者走上田头,采访了两位跨区作业的农机手。

      来自蒙城的姚某五十多岁,他带着儿子、女婿一起过来,3个人轮流开机作业。他说,淮南的麦子比蒙城早熟几天,我们赶到淮南来抢收几天就回去,这样一来可以多挣两万块。

      涡阳县的陶某,去年花8万多元买了联合收割机,今年带着侄子、外甥第一次出来跨区作业。他说,我们一共来了10台机子,都在潘集区沿淮抢收小麦,今年柴油比去年便宜,跨区作业的效益一定很好。

      记者了解到,跨区作业的机手有的与当地的农机经纪人联系,由经纪人带着机子找农户下田,也有的在田头直接与农户洽谈。在下六坊湾里,一位农妇的麦子倒伏了,外地的机手说,没倒的麦子收1亩50元,倒伏的麦子要给80元,农妇终于点头了,机子很快下田收割。

     “现在抢收小麦就靠联合收割机。”在田头,农民都是这样议论。

      祁集乡的曹多珍带儿子在外地打工,5月28日她一人赶回家收麦,仅一天时间几亩麦子全部收完。她告诉记者,丈夫去世后她母子出去打工,家里麦田由邻居照管,现在联合收割机在地头等着,邻居们又帮着装袋子搬上车运回家,等晒干麦子她还回去打工。

      高建友是古沟回族乡高湖村的村民,他和妻子都在外地打工,老人孩子在家,午收大忙时他赶回家抢收小麦。4月30日这天,3块地4亩小麦全部颗粒归仓。他说,现在政府有农机补贴,联合收割机多了,抢收不用愁了,这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出去打工挣钱了。

      据农民反映,今年收麦联合收割机来得多收得快,收得干净,留的麦茬也比较矮,机收费又比较合理。记者采访了区农委主任宗卫东,他说,今年全区38万多亩小麦,长势普遍很好,从5月28日开始抢收,三天来已经收割12万亩,目前小麦已普遍成熟,未来两天抢收进度更快。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零零星星的小地块,影响了抢收进度。有的地块只有几分地,联合收割机下田转不开,耗油多成本高,机收费比大田增加1倍。农民已经看到小地块不能适应机械化,不少人都表示将采取转让、出租和调整的办法,变成大地块耕作,以走向规模化经营。

(记者 祁家录)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