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民生新闻 > 5·31,无烟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5·31,无烟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字体: 】 发布时间:2009/5/31 23:43:1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5月31日一大早,在舜耕西路一家装饰公司上班的陈女士来到办公室时,颇为意外地发现平时几个好抽烟的同事竟然都没有抽烟。一询问才知道,原来这几位老烟民响应了网络上“5·31无烟日”的号召:在无烟日,通过自己的行动,减少“二手烟”的诞生。陈女士这才意识到,当天正是无烟日。

      5月31日是第22个世界无烟日,今年的主题是“拒绝二手烟,让肺自由呼吸”。无烟日年年如约而至,在这个日子里究竟咱们生活的这个城市中还有多少“二手烟”呢?通过无烟日的宣传,公共场所的“二手烟”有所减少吗?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公共场所“烟枪”减少

      9时30分:洞山中路上公交车川流不息,记者在泉山站等车。在10分钟时间里,共有24辆公交车经过,透过车窗记者看到,无一乘客坐车抽烟。但凡在公交车站抽烟的乘客,在上车前均自觉灭烟乘车。

      10时20分:记者在华联商厦、新百商厦及商贸文化广场多家店铺中走访时,没有看到顾客在店内吸烟现象,稀少的吸烟者均在商厦休息处或店铺外露天处吸烟。华联商厦男装部的一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顾客如今都很自觉,要吸烟会选择在指定的位置,避免熏到别的顾客。

      11时20分:相比商场和公交车这些公共场所,记者走访了朝阳路周边的3家餐饮店。在店内,不少烟民吃饭时都在坦然地吞云吐雾。但是据餐饮店的工作人员介绍,近两年尽管吃饭时抽烟的人仍旧不少,但比起以往还是有所减少。因为顾客为了避免引起周边顾客和女伴的反感,也会主动不抽烟。

      专家话“二手烟”的危害

      自己不抽烟,却无法避免吸“二手烟”,许多市民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有类似的尴尬遭遇。吸“二手烟”到底有什么样的危害呢?记者就此采访了朝阳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生鲍祖友。据鲍医生介绍,吸“二手烟”的危害并不亚于吸烟本身,它同样会带来哮喘、慢阻肺等呼吸道疾病,同时也会大大加剧癌症的发生率,其中,易由烟草点燃后所散发的致癌物质引发的癌症,就有肺癌、喉癌、咽癌、口腔癌、食管癌、胃癌等多个种类。

      在生活中,易受“二手烟”侵害以及受此侵害最大的群体,往往是妇女和儿童。鲍医生称,妇女在怀孕期间吸烟或是被迫吸“二手烟”,极易使新生儿引起儿童哮喘或一些呼吸道疾病。在有家庭成员吸烟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影响而过早地成为烟民,而且患上哮喘的概率,比无烟家庭中成长的儿童要大的多。

      此外,在“二手烟”的影响下,人体的免疫力、对病毒的抵抗力都会大大降低。例如,倘若在一个香烟充斥的环境下生活久了,患感冒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无烟日大学生在努力

      31日上午10点半左右,记者来到安理大西校区时,一进门便看到主教学楼门前不少学生正在向进出的学生散发传单,在他们的身后,一块大红的展板上赫然写着“拒绝香烟,让肺自由呼吸!”的标语,一旁还标有禁烟标志。原来学生志愿者正在向同学们散发无烟日的宣传材料,号召大家一同行动起来,自觉做到不吸烟,这样也就防止了其他同学受到“二手烟”的侵害。

      该校05级英语专业的王同学告诉记者,大三前班上9名男生只有1人吸烟,进入大三后,在学习和即将就业的双重压力下,许多同学开始采取用抽烟的方式来解压,最终9名男生都成了“烟民”。王同学表示,通过无烟日里同学们的宣传,他已意识到自己吸烟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今后他将尽量少吸烟,在吸烟时也一定会选择无人或指定吸烟的地方。

      记者从淮南市卫生部门获悉,当前,淮南市的无烟学校、无烟医院和无烟单位不断涌现,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标识也越来越多。近年来,各个部门以法规形式开展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宣传,使整个社会的控烟力度显著增强,并逐步获得广大群众和吸烟者的理解和支持,人们对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支持率增强了。

      新闻链接

      我国是世界上烟草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目前约有3.5亿烟民,并且还在以每年300万人的速度递增,控烟形势极为严峻。另外,我国每年因吸烟而染病去世的人超过百万,死于被动吸二手烟的人超过10万。

记者)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