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一个承载希望的日子。在安徽省立医院采集室内,23岁的胡乐杰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为一位素昧平生的血液病患者点亮了重生之光。他也因此成为淮南市第9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用实际行动履行了一场跨越五年的“生命之约”。
生命之约:从一次留样到一场相逢
2020年9月,刚满18岁的胡乐杰考入淮南联合大学。入学不久,恰逢市红十字会在校园开展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采样活动。怀揣一份纯粹的善意,他不仅参与了献血,更在听到志愿者说“多留8毫升血样,或许就能挽救一个生命”时,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给需要的人一份希望,给黑暗中的人一束光,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回顾当初的选择,胡乐杰坦言那是一种本能的善良,但不曾想到,这颗在青春时光埋下的种子会在五年后悄然绽放。
2025年8月,已大学毕业、在外地从事工程监理工作的胡乐杰接到了一通意外来电——市红十字会告知他,其HLA分型资料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惊喜之余,他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缘分:“真的如同中奖一般,没想到我真的有机会挽救一条生命。”
义无反顾:跨越阻碍兑现承诺
配型成功只是起点。当时胡乐杰正负责一项重要工程项目,工期紧、任务重,但他没有丝毫犹豫,迅速调整工作计划,利用周末时间多次往返两地,积极配合完成了各项体检。
捐献之路并非坦途。首次体检时,个别指标因工作劳累暂时未达标,这让他心急如焚。“我特别担心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让那位等待希望的患者失望。”好在,通过调整作息、改善饮食,他最终顺利通过了复查。
为确保捐献顺利推进,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胡乐杰选择留在工作地加班,以协调出捐献时间。10月7日晚,他下班后连夜赶回淮南,准备次日与红十字会的面谈。直到捐献临行前,他才轻描淡写地向父亲透露了实情。
家风传承:三代军旅之家的善义选择
“这是救人性命的好事,行善积德也是我们家的传统,我们支持。”胡乐杰的父亲得知儿子的决定后,毫不犹豫地表示赞同。母亲虽心疼儿子,却未有一句责备,还陪他一起参加了欢送会,年逾古稀的爷爷更是对孙子的选择赞不绝口。
这是一个传承家国情怀的家庭:三代军人、四位共产党员。胡乐杰自幼随爷爷生活,军人的责任与担当通过一个个故事深植于心。同为军人的叔叔在部队立功的喜报与军功章也成为他成长路上最生动的教材。
胡乐杰的父母虽从事普通职业,却是长期坚持无偿献血的志愿者。童年时,父母曾在国庆节带他前往献血点,爱的种子悄然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我们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力所能及地尽量去做。”胡乐杰的父亲是一名基层党员,在三年“抗疫”期间始终坚守社区防控一线,每日为百余户居民运送物资,连续数月日夜值守,为儿子树立了当代党员的担当典范。
成长之路:从军营战士到生命使者
优良的家风塑造了胡乐杰的责任感,两年的军旅生涯则进一步磨砺了他的意志。2021年,大一结束后,胡乐杰毅然选择参军报国。为达到体能标准,他刻苦训练,最终如愿穿上军装。新兵连期间,他凭着不服输的劲头,甚至在十公里长跑中超越了排长。退役重返校园后,尽管学业繁重,他仍主动协助新生军训、担任学院运动会旗手及训练负责人,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带领同学前往养老机构开展敬老活动。
工作后,胡乐杰勤奋好学,迅速成长为工程监理岗位的业务骨干。
10月15日,造血干细胞采集顺利完成。从校园到军营、从家庭到社会,胡乐杰用善良与勇气完成了这场生命接力,为我们的时代增添了温暖的底色。
(记者 李严)
(图片由市红十字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