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矿业集团发展循环经济走笔
淮南矿业集团被国家列为全国十三个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和六个大型煤电基地之一后,去年,已实现6000万吨生产规模,首期4台60共240万千瓦机组投入运行。到2012年,将形成1亿吨煤炭生产规模,建成1500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近年来,他们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全力打造绿色能源基地,顽强地拼搏着。
从2002年起,淮南矿业集团就坚持“一先进、三保护”即发展先进生产力,保护生命,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理念,把循环经济发展,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用科学发展观来构建和谐矿区。2005年10月,被国家列为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经过两年努力,获得了中华环保联合会与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授予的“中华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称号。工作中,他们在瓦斯治理上,深入实践“可保尽保,应抽尽抽”的综合治理战略,完成了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矿山重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预防与控制技术”,研发的“低透气性煤层群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达到国际水平,潘三矿的瓦斯利用,获得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的签发,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签发减排指标的项目,标志着淮南煤矿瓦斯利用迈向国际新阶段。据资料显示,6年来,集团公司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20项、授权专利22项。
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淮南矿业集团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在瓦斯综合利用上,仅2007年,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投资近4亿元,建成11座瓦斯储配站,输配能力达23万m3,可以满足10万户居民用气。已建成瓦斯电站8座,总装机规模为24232kw,全年累计发电4764.6万kwh,与鲁尔集团合作的潘一热电冷联产项目,开创国内瓦斯利用热电冷联产项目的先河。随着瓦斯综合利用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效果日益显现。2006年与2002年相比,瓦斯抽采量由1.0亿m3增加到1.72万m3,瓦斯抽采率由32%提高到45%,百万吨死亡率由0.64降到0.18;2006年与2005年相比,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14454吨标准煤,原煤综合能耗节约12742吨标准煤,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606吨,COD排放量减少2100吨。在煤矿废水利用上,他们投资了3755万元,使矿井水利用率达61%。经过净化处理后成为生产和生活用水,解决了矿区用水量日益增加和水资源越来越短缺的矛盾。在废渣治理上,他们建立了煤矸石砖厂和煤矸石电厂。
泉山和大通地区是淮南矿业集团典型的资源枯竭矿区,沉陷多,地物、地貌、水系等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素有城市“荒地”和废弃地之称,也是全国最大的资源枯竭矿区,总面积22.2平方公里,自2007年起,集团对其实施市矿统筹,即“统筹产业发展、统筹城市发展、统筹新村镇建设、统筹社会发展、统筹环境治理”,包括对报废矿井、沉陷区、采石场及周边区域的环境修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企业整合退出、居民区拆迁改造等。为搞好修复和开发,他们总投入高达100亿元,其中用于山、水、林等环境恢复到原生态占70%,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房屋开发占30%,25万居民直接受惠。预计到2010年,工程基本完成。面积之大、投入之巨,开全国矿业城市先河。一期工程共投资1.2亿元,绿化造林总面积67.6公顷。目前,大通生态环境修复区、老龙眼生态环境修复区等绿色工程项目已完成了总体工程的一半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淮南矿业集团针对采煤沉陷区一直是制约矿区发展的实际,将修复生态环境纳入到重要工作议程,治理工程项目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后,他们按照因地制宜、宜地则地、宜水则水、宜林则林的原则,以土地复垦为重点,立足生态恢复和重建,计划明年综合治理沉陷地可达1238公顷。
(记者 鲁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