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集区实施35项民生工程纪略
“五一”节刚过,夏天的脚步悄悄踏来,笔者来到谢家集区唐山镇邱岗村裴治元的家。一进院门,就看见老人的儿子用轮椅推着老人在院落里悠闲地“散步”,老人虽然大病初愈,但看上去气色挺好,主动招呼我们到屋内就座,并和我们唠起家常:“我是去年6月份得的病,当时感到头疼,后来常常一夜夜睡不着觉。9月份在新华医院被确诊为‘颈二椎腹侧肿瘤’,我就到市里、省里一些大医院看,但由于手术风险大,这些医院都不愿意接收。后来经人介绍到上海长征医院动的手术,前前后后花了10多万!”顿了一下,老人又说:“幸亏有‘新农合’和‘大病救助’,回来后就给我报销补偿了4万多,解决了生活的困难……我这塌下来的‘天’又被民生工程支了起来!”说着说着,老人不由得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新农合”、“大病救助”是谢家集区35项民生工程的一部分。
说起民生工程,戚连友老人也有相同的体会,老人今年70多岁,和93岁高龄的母亲共同生活。家里两亩地前几年因建高速公路被征用了大部分,赖以生存的土地只剩几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家生活成了老人的幸福回忆。戚连友老人平日里捡些废品卖钱补贴家用。去年老人又查出来患高血压、糖尿病,生活的重担压得老人喘不过气来。面对老人的窘境,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缺乏良策。此时恰逢实施35项民生工程,他们及时为老人办理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2008年发放生活保障金1300元,今年春节又给老人送去了300元慰问金。逢年过节村干部都带上粮、油到老人家探望。我们去采访老人时,他正拿着一把锹在门前菜园里忙活,虽然已70多岁,老人由于长期劳动锻炼,身体仍显硬朗,面对我们,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你们看,我自己种点菜,又养了一些鸡,下点蛋,有荤有素,基本不用买菜了。粮食基本够吃,钱也够花。感谢党的政策好哇!”老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样的例子在谢家集区不胜枚举。谢家集区把“保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区委、区政府一班人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听民话、察民意、体民情、话民生。经过充分的调研、分析,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制度、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35个民生工程项目任务层层分解,与区直11个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强化责任,明确任务。区里还定期调度,协调各职能部门齐心协力抓好这项工作。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该区多方筹措,确保配套资金足额到位。今年已发放了农村“五保户”供养资金49万元,农村第一季低保金101.2万元,“新农合”补偿金175.6万元,大病救助金37万元,义务教育保障经费1011万元已拨付到校50%,城市廉租房补助资金307万元,农业保险金34.32万元……
对资金的发放管理,严格、透明、规范。特别是工程项目,做到资金拨付与工程进度验收紧密结合,同步推进,确保专款专用。截至目前,小I型乳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全部完工,小Ⅱ型罗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经开工,将在年底前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唐山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已完成进度70%;孤堆、孙庙乡卫生院在原地重建工程也已开工;七个社区服务机构已动工五个;农村“村村通”工程业已启动;村镇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程已初步选址在孙庙乡……
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谢区倾力实施35项民生工程,体现出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如天的根本宗旨,折射出为民谋福祉的亲民爱民情怀,彰显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执行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江 政 崔兴凯)
蒋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