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潘集速度”是怎样“炼”成的……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潘集速度”是怎样“炼”成的……
【字体: 】 发布时间:2009/5/21 0:54:4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为了支持安徽省861计划重点项目,省煤化工(淮南)基地建设,潘集区在十天内顺利动迁两乡(镇)8个村321户村民,被市领导称赞为创造了“潘集速度”

      今年3月25日,安徽省煤化工(淮南)基地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市里给基地所在的潘集区下达了“死命令”:一定要在十天之内动迁位于规划中煤化工大道上的321户村民,让工程队有条件在短期内铺好宽60米、长7.15公里的煤化工大道路基,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形象引来中石化的大项目投资。

      命令传到乡镇村,大家都感到任务艰巨。农民对土地和家园的依恋由来已久,要让他们很快搬离祖祖辈辈栖居的地方,工作非常难做,何况还牵涉到他们的利益损失。但难做也要做!为了发展大局,潘集区区镇(乡)村干部很快统一了认识,下定了决心:哪怕踏破铁鞋,磨破嘴皮,喊破喉咙,也要把群众迁出来、安置好,把煤化工基地的主干道修通畅。

      十天过去了,涉及平圩、祁集两乡镇的321户村民一户不落地搬出了老屋,老屋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夷为平地,一条崭新的大道初露雏形。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着外商察看现场时,沉默良久,感叹道:“用短短十天完成300多户村民的拆迁,而且让群众基本满意,不简单啊。这就是‘潘集速度’。”

      市领导的话说到了点子上。是啊,潘集区广大干部群众近年来追求和合力打造的正是“潘集速度”。在平电三期工地、在朱集西矿、在安徽煤化工基地,潘集人支持重点工程建设从来都是雷厉风行,高速高效。他们已经深深认识到,重点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就等于给潘集安装了强大的发展引擎。事在双赢,何乐不为?

      十天动拆321户村民,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要开会动员,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要挨家挨户上门丈量、登记,大到房屋、猪圈,小到树苗、粪坑,一项也不能少;还要为搬迁的村民找临时住房。那几天,区镇(乡)村干部没有几个能睡上安稳觉的。支撑他们的是“我要发展”的强烈愿望。他们从煤化工基地建设中看到了潘集发展的机遇,所以才能废寝忘食、苦而无怨。可以说,潘集区干部群众强烈的发展愿望和发展意识是“潘集速度”的发轫之端。

      平庆彩,平圩镇平圩村村民,运输个体户,最早搬出老屋的村民之一。“人家问我,老平,你咋搬恁快?我说,赶紧给人家煤化工基地腾地儿,等基地建好了,俺们在旁边开店、跑运输,干哪样不挣钱?比守几亩地强多了。”老平说。村民中,老平的想法很有代表性。像祁国友,刚给儿子建好娶亲的二层小楼,命令一来,拆了。虽说补偿标准不低,毕竟自家还是有损失,就因为考虑今后“能挣钱”,他才没怨言。还有年过半百的平志刚、张丽侠夫妇,老屋被推平那天,两人都哭了,实在舍不得自己的老窝哟。可以说,是群众的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成就了“潘集速度”。

      重点工程要支持,群众利益也要维护。采访中,平圩镇党委书记王连之告诉记者,从动员阶段起,区镇就向各村派出了工作组,一方面向村民发放“明白纸”,挨户宣传拆迁补偿的政策、标准,疏通群众的思想;另一方面,也为群众排忧解难。搬出老屋的群众,有的投亲靠友,有的找到了出租房。一时没找到栖身地的,工作组帮他们联系了平圩电厂部分空余的职工宿舍暂住。最后还有十余户没有着落,平圩村村委会主任平怀兵把自家的房子拿出来让大伙无偿居住。党员干部扎实细致的工作和良好的服务也是铸就“潘集速度”的重要因素。

(记者 黄 杰)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