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支持安徽省861计划重点项目,省煤化工(淮南)基地建设,潘集区在十天内顺利动迁两乡(镇)8个村321户村民,被市领导称赞为创造了“潘集速度”
今年3月25日,安徽省煤化工(淮南)基地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市里给基地所在的潘集区下达了“死命令”:一定要在十天之内动迁位于规划中煤化工大道上的321户村民,让工程队有条件在短期内铺好宽60米、长7.15公里的煤化工大道路基,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形象引来中石化的大项目投资。
命令传到乡镇村,大家都感到任务艰巨。农民对土地和家园的依恋由来已久,要让他们很快搬离祖祖辈辈栖居的地方,工作非常难做,何况还牵涉到他们的利益损失。但难做也要做!为了发展大局,潘集区区镇(乡)村干部很快统一了认识,下定了决心:哪怕踏破铁鞋,磨破嘴皮,喊破喉咙,也要把群众迁出来、安置好,把煤化工基地的主干道修通畅。
十天过去了,涉及平圩、祁集两乡镇的321户村民一户不落地搬出了老屋,老屋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夷为平地,一条崭新的大道初露雏形。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着外商察看现场时,沉默良久,感叹道:“用短短十天完成300多户村民的拆迁,而且让群众基本满意,不简单啊。这就是‘潘集速度’。”
市领导的话说到了点子上。是啊,潘集区广大干部群众近年来追求和合力打造的正是“潘集速度”。在平电三期工地、在朱集西矿、在安徽煤化工基地,潘集人支持重点工程建设从来都是雷厉风行,高速高效。他们已经深深认识到,重点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就等于给潘集安装了强大的发展引擎。事在双赢,何乐不为?
十天动拆321户村民,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要开会动员,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要挨家挨户上门丈量、登记,大到房屋、猪圈,小到树苗、粪坑,一项也不能少;还要为搬迁的村民找临时住房。那几天,区镇(乡)村干部没有几个能睡上安稳觉的。支撑他们的是“我要发展”的强烈愿望。他们从煤化工基地建设中看到了潘集发展的机遇,所以才能废寝忘食、苦而无怨。可以说,潘集区干部群众强烈的发展愿望和发展意识是“潘集速度”的发轫之端。
平庆彩,平圩镇平圩村村民,运输个体户,最早搬出老屋的村民之一。“人家问我,老平,你咋搬恁快?我说,赶紧给人家煤化工基地腾地儿,等基地建好了,俺们在旁边开店、跑运输,干哪样不挣钱?比守几亩地强多了。”老平说。村民中,老平的想法很有代表性。像祁国友,刚给儿子建好娶亲的二层小楼,命令一来,拆了。虽说补偿标准不低,毕竟自家还是有损失,就因为考虑今后“能挣钱”,他才没怨言。还有年过半百的平志刚、张丽侠夫妇,老屋被推平那天,两人都哭了,实在舍不得自己的老窝哟。可以说,是群众的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成就了“潘集速度”。
重点工程要支持,群众利益也要维护。采访中,平圩镇党委书记王连之告诉记者,从动员阶段起,区镇就向各村派出了工作组,一方面向村民发放“明白纸”,挨户宣传拆迁补偿的政策、标准,疏通群众的思想;另一方面,也为群众排忧解难。搬出老屋的群众,有的投亲靠友,有的找到了出租房。一时没找到栖身地的,工作组帮他们联系了平圩电厂部分空余的职工宿舍暂住。最后还有十余户没有着落,平圩村村委会主任平怀兵把自家的房子拿出来让大伙无偿居住。党员干部扎实细致的工作和良好的服务也是铸就“潘集速度”的重要因素。
(记者 黄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