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创新教育模式 赢得柳暗花明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创新教育模式 赢得柳暗花明
【字体: 】 发布时间:2009/5/11 0:05:3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看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如何让毕业生顺利就业

      校园招聘会天天有;毕业生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合适的“婆家”;更为新鲜的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就已被用人单位预订——这些都是就业寒冬中发生在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新鲜事。安工贸的毕业生为何“抢手”?因为他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学生“下海就能游泳”

      理论知识丰富,实战能力不强,是大学毕业生的通病。作为职业技术院校,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从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着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把专业课堂搬到生产一线,“工学结合”,校企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实施教学方案,现场教学,开展“对接式”培养;二是先工后学,让学生先到专业岗位上实习3个月,而后再学习理论知识,“工学交替”。2008年,学院与东莞“东聚”、深圳“富士康”两家企业合作开展了“工学交替”实践活动,07级应用电子等4个工科专业的500余名学生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岗位实践活动。活动结束后,校企共同组成考评组对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了考评,“东聚”的优秀率超50%,“富士康”的优秀率达67%,两家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满意率超98%,纷纷向这批学生伸出了“橄榄枝”。“东聚”还向学校赠送了印有“桃李满天下”的金色匾牌,并拨出万元专款,和学校共同召开了总结表彰大会,对9名特优学生进行了表彰。“开展‘工学交替’活动,能让学生提前学到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了解到专业岗位对职业能力和职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从而明确努力方向,正确定位自己;同时密切了校企关系,为学生就业架起了一道金桥。”院就业办主任尹良成说。

      顶岗实习 为就业搭建“软梯”

      顶岗实习,是该院“2+1”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2+1”即是前两年(学制三年)在校学习专业课,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据院党委副书记姜之勇介绍,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是与就业有机结合的,学生实习期间有工资,享受与公司员工同样的福利待遇,毕业时可进行双向选择。

      2008年5月,该院计算机应用等4个专业46名学生被安排到广东惠州港资天宝国际电子公司参加顶岗实习。当年11月,学校赴企业开展走访活动时发现,除个别人员流动外,其余全部被提拔到了技术和管理岗位,有的还当上了部门主任。参加顶岗实习,现已担任制造部班长的聂林说,顶岗实习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平台,重要的是自身能力得到了提升,就业时也就多了一份筹码。

      良好口碑 赢得就业主动权

      4月20日下午,记者在无锡标榜化妆品有限公司招聘会现场,见到了陪同公司领导回母校招聘的06级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赵薇薇。赵薇薇说,她是去年的这个时候应聘到无锡标榜化妆品有限公司的,顶岗实习快一年了。虽说是顶岗实习,但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还未真正走出校门的她已坐上了公司无锡地区销售经理的位子。谈及成功的“秘诀”,她说最好的方法就是“脚踏实地”。饮水思源。事业小成的赵薇薇没有忘记母校,今年她陪同公司领导回到母校,希望多招聘一些“师弟师妹”。“万丈高楼平地起。安工贸学生素质好,吃苦耐劳,最重要的是能从基层做起,这是销售行业最需要的。”来校招聘的标榜公司全国销售总监刘增振说。“工贸学生实践能力强。”徽商银行淮南市分行人事部部长方辉说。近三年,该行已连续招聘工贸学生30多人。学生良好的素质,扎实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众多顶岗实习单位的好评,也为学校“赢”来了更多的“回头客”和“新顾客”。目前,该校已与省内外70多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就业关系。为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该校每年定期开展走访活动,了解学生工作情况,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和需求,进而优化专业设置,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创新先行,口碑为媒,让安工贸迎来了就业的新春天。从2005年起,该校连续三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今年初又被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授予“2008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称号”。

(记者 朱庆磊)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