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多元化的今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内容,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一体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企业化。由此可以看出,在农产品从田头到市场的整个过程中,“供应链”在起着关键作用。
一个时期以来,主要农产品增产不增收已是普遍现象。可是,在不少地方,一些农户虽说作了种植结构调整,大量的农副产品上市后,仍然没能实现增收的目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少是“供应链”没能发挥应有功能。如生产时没有进行起码的市场预测,市场需要什么心中没底;因循守旧,图懒省事,不习惯按高标准进行生产,产品的内质和外形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生产出来后,加工、保鲜能力不行,包装还是“灰头土脑”,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信息不灵,销售和运输能力有限,到底往哪运、往哪销,显得盲目被动。所以说,增加农民收入,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的同时,关键还是要解决销售、加工、运输、增值的问题,使“供应链”充分发挥作用。
农产品“供应链”出现问题,突出反映出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市场风云,变幻莫测,通常在市场中“单打独干”的农民,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和信息不灵、交通不畅、经营乏术等因素的制约,成了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市场一有风吹草动,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往往就是他们。近年来,尽管政府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对农民的利益予以保护,可是,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挥舞下,收效仍显有限。这就告诉我们,增加农民收入,给予政策倾斜是一个方面,遵循市场法则,焊牢“供应链”更为重要。市场竞争越激烈,越需要具备环环相扣的“供应链”。
农民增收,政府有责,各级领导在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时,更重要的是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围绕农民生产与市场“嫁接”,切实做好服务,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衔接上多为农民朋友解决实际问题,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农户在组织生产时,应更多地考虑市场的因素,核算成本,预测走势,避免“供应链”发生脱节,在田间地头忙活的同时,莫忘关注市场的变化,从而实现增收的目的。
(冯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