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淮水之湄 诗魂千载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淮水之湄 诗魂千载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11/13 10:22:0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河的水,自桐柏山蜿蜒而下,裹挟着中原的雄浑与江南的灵秀,在淮南这片土地上静静流淌。它不像江南水乡的溪流那般婉转,也不似塞北江河的粗犷,自古便带着几分苍凉与壮阔。它以一种特有的温厚与坚韧,滋养着两岸的草木与生灵。公元1125年11月13日,当第一缕晨曦漫过淮南的滩涂,当第一场霜露染黄淮畔的芦苇,当淮河的水汽裹着初冬的微寒漫过青石板路,一个婴孩的啼哭声穿透了淮南的晨雾——陆游,这位后来被称作“亘古男儿一放翁”的诗人,在淮水之湄呱呱坠地。他的第一声啼哭,仿佛是淮河与历史的一次共鸣,从此,这片土地便与一位伟大诗人的命运紧紧相连。

当我们循着历史的河道逆流而上,会发现淮南这片土地不仅是陆游生命的起点,更是他诗歌精神的源头活水,在千年时光里静静流淌,滋养着中华文脉的生生不息。

淮南自古便是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地。这里南接江淮丘陵,北望中原沃野,淮河如一条玉带穿境而过,将南北风物糅合成独特的文化气质。《尚书·禹贡》有云:“淮海惟扬州”,早在先秦时期,淮南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区域。战国时楚国势力北扩,淮南成为楚文化向北辐射的前沿;秦汉时期,这里又是漕运重镇,沟通南北的经济命脉;至唐宋时期,淮南更是成为文人墨客往来频繁的文化走廊。李白曾在此留下“寿阳信天险,天险横荆关”的佳句,刘禹锡也曾感叹“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种南北交融的文化特质,在陆游幼年的心灵深处埋下了兼容并蓄的种子。

淮河穿境而过,将南北风物揉成独特的文化土壤。幼年的陆游随父居于此地,官署的檐角挂着风铃,淮河的波光映着窗棂。他或许曾在官署的后园里追逐过蝴蝶,那蝴蝶翅膀上沾着淮河的水珠,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也或许曾在淮河岸边捡过鹅卵石,那些圆润的石头被河水打磨得光滑,如同岁月沉淀的印记。四五岁的孩童,尚不明白父亲书案上堆积的《春秋》《孙子》与边防奏议意味着什么,却已在耳濡目染中感知到“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时代暗涌。那些日子里,淮河的晨雾、暮色中的炊烟、市井里的叫卖声,都成了他生命最初的底色。

淮南的地理,注定了它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这里既有中原文化的厚重,又浸润着江淮风情的灵秀。官学与私塾并存,儒学与诗词共盛。幼年的陆游在这样的环境中,既习得了《诗经》的质朴、《楚辞》的浪漫,又耳濡目染了淮南民歌的质朴与豪迈。他或许曾坐在父亲的膝头,听父亲吟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也或许曾在市井里听过民间艺人唱着淮畔小调,那些俚俗却真挚的歌词,让他第一次感受到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多年后他在《忆昔》中写道:“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虽指中原故土,却也隐含着对淮南启蒙岁月的深刻记忆——那是他第一次以孩童的眼睛,打量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

淮河的水,总是带着几分沉思的意味。幼年的陆游在淮畔漫步时,或许曾见过渔舟唱晚,雁阵惊寒;或许曾见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这些景象后来都成了他诗词中的经典意象。多年后他在《剑南诗稿》中反复吟咏的“淮”字意象——“淮浦夜闻雨”的乡愁,“淮山叠叠连云起”的壮阔,“要挽天河洗洛嵩”的壮志——无不源于这段淮南岁月的深刻印记。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在陆游身上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可以说,没有淮南的启蒙岁月,就没有后来那个“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陆游。

淮南的市井烟火,亦滋养了他对民生的关切。他或许曾见过淮河码头堆积如山的粮袋,听过守城士兵擦拭兵刃的声响,更在父亲与幕僚的交谈中,隐约感知到“王师北定中原日”的期盼。那些日子里,淮河的水汽浸润了他的衣衫,也浸润了他的诗心。他后来在《示儿》中写下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或许正是童年记忆里淮河与中原的投影——那是他第一次以孩童的心灵,触摸到家国的温度。

今年11月13日,是陆游在淮南诞辰900周年。他的诗歌精神,如同淮河之水,永远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当我们再次吟诵《示儿》时,当我们漫步淮畔,看淮水东流,听雁阵南飞时,仿佛还能看见那个孩童的身影,站在淮河岸边,目光坚定地望向北方——那是他一生魂牵梦绕的中原,也是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家国情怀。当我们以笔墨书写陆游在淮南的故事,用镜头记录淮河两岸的今昔变迁,实则是在寻找“过去”与“现在”的连接点——陆游笔下的家国情怀,在今天依然是我们面对挑战时的精神支柱;他对自然的热爱,在今天依然是我们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源泉;他“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精神,在今天依然是我们干事创业的行动指南。特别是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陆游诗歌中所体现的文化自信与人文关怀,恰是我们应对各种挑战的精神资源。

90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淮南的土地上回望,那个在淮畔启蒙的孩童身影,依然与这片土地有着血脉相连的温度。淮南的晨曦依旧,淮河的水波依旧,只是那个在淮畔捡石子的孩童,已化作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星辰。他的诗词,如同淮河之水,奔流不息;他的精神,如同八公山石,坚韧不拔。

岁月如流,淮水东去。陆游在淮南的童年记忆,如同河底的珍珠,在时光的长河中愈发璀璨夺目。那些淮畔的晨雾暮霭,市井的烟火气息,父亲的谆谆教诲,都化作了诗人笔下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当我们翻开《剑南诗稿》,那些熟悉的诗句便如淮河之水般汩汩流出,滋润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田。陆游的一生,是诗歌与家国交织的一生;淮南的岁月,是他诗歌生命的起点,也是他精神世界的原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个伟大的灵魂悄然孕育,最终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为中华文化的天空增添了永恒的光彩。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份精神,在新的时代里,让陆游的诗魂继续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让中华文化的血脉永远奔流不息。

淮水汤汤,千年不息;放翁诗魂,永耀中华。愿这次纪念活动,能让更多人听见淮畔童蒙的啼哭声,看见那个在淮河岸边立志报国的少年身影,更让陆游的精神,如同淮河之水,永远奔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

(孔文成)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