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晚期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楚国虽已不复昔日问鼎中原的雄风,却在楚顷襄王熊横与春申君黄歇这对君臣的联手下,一度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这位“战国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成员的政治奇才,凭借非凡辩才与政治智慧,在楚国危难时刻力挽狂澜。
战国晚期“横成则秦帝,纵合则楚王”的复杂国际格局中,楚国在强秦虎视、内忧外患中艰难图存。
这段历史不独是个人命运的跌宕传奇,更是一个伟大王国在存亡之际的倔强与奋起。
1 危局中的君臣际会
黄歇的崛起与顷襄王的抉择
公元前278年,对楚国而言是一个充满屈辱与痛苦的年份。
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省荆州市纪南城),楚顷襄王被迫将国都东迁至陈城(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
这场被称为“白起拔郢”的秦楚战争,不仅使楚国失去了经营数百年的政治中心,更让这个曾经“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南方霸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每一次危局,似乎都在呼唤着英雄挺身而出。
一位名叫黄歇的年轻士人,开始登上楚国政治舞台,他后来将以春申君的名号载入史册。
与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这三位出身王室的“战国四公子”不同,黄歇的身世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史记·春申君列传》明确记载“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表明他并非楚国王室成员。
因先秦史料的缺失,现有典籍对黄歇的出生及少、青年时代记载几乎一片空白。
《史记·春申君列传》中黄歇最早的出场记录,见于楚顷襄王时期。
至于他出场之前的出生地、家世族情、入仕途径、早年官职与履历等,皆不得而知。
黄歇早年“游学博闻”,广泛吸收各家思想,这为他日后成为出色的外交家和政治家奠定了深厚基础。
楚顷襄王熊横(公元前298年-前263年在位)即位时,楚国正处于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之中。
其父楚怀王被秦国扣押致死的耻辱,加之白起连续攻占楚国西部大片领土的军事压力,使这位楚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
像黄歇这样能言善辩的青年才俊,自然引起了顷襄王的注意。
《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黄歇)事楚顷襄王”。
黄歇“以辩才出众深得楚顷襄王的赏识”,这种赏识既源于其个人才能,也是楚国在危难困境中对人才的迫切渴求。
改变黄歇人生的重大机遇正在来临。
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以白起为将,联合刚被征服的韩、魏两国,准备大举进攻楚国。
消息传来,楚国举国震动。
郢都被破后,楚军主力折损、士气低迷,新都陈城防守空虚。
楚国无力再战,顷襄王亦无心再战,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危局。
危机时刻,顷襄王作出关键决策——选拔黄歇作为楚国使臣出使秦国。
这一重大使命既是对黄歇综合能力的认可,也反映了楚国在军事失利后的外交转向。
作为经历过国都沦陷、父亲惨死的楚王,顷襄王任用黄歇,既出于对其才能的高度认可,也寄托着利用其外交手腕为楚国避免战争的现实考量。
楚国使者黄歇从陈城出发前往咸阳之时,包括顷襄王在内,楚国举国都在期盼着他的归来。
2 一封谏书尽显雄辩
黄歇情动昭襄王
公元前272年,黄歇肩负楚顷襄王的重托抵达秦国时,面临的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外交任务——白起率领的秦、韩、魏联军已出发,准备对楚国发动致命一击。
危急关头,黄歇并未选择常规的卑辞厚礼求和方式,而是精心准备了一封极具战略眼光的谏书。
他上书秦昭襄王的核心论点是“两虎相争”的利害分析:首先承认“天下强国,莫过于秦、楚”,进而指出若两国死战,只会让韩、赵、魏、齐等国坐收渔利。
这一判断精准把握了战国晚期的国际格局——尽管秦国已崛起为超级强国,但东方列国仍保有相当实力,任何两大强国间的过度消耗都会给第三方可乘之机。
为增强说服力,黄歇列举了历史上因贪图眼前利益而招致灭亡的案例:智伯因轻视赵氏而败亡,吴王夫差因专注攻齐而被越国所灭。
这些历史教训对正处于扩张巅峰的秦昭襄王而言,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
黄歇将秦国近邻韩、魏描述为“前仆后继地死于对秦战争,已经快有十代了”的世仇,暗示这些国家才是秦国真正的威胁——这一论述与范雎正在向秦昭襄王推行的“远交近攻”战略不谋而合,无形中增强了谏言的可信度。
从军事地理角度,黄歇也提出了极具说服力的分析:他向秦昭襄王抛出尖锐问题“您打算从哪条路上出兵呢?”,若借道韩魏,秦军可能“一去不复返”;若直接进攻楚国南部,则只能得到“不毛之地”。
这种基于实际地理条件的务实分析,对习惯理性决策的秦国朝堂尤为有效。
黄歇谏秦王的核心战略逻辑可概括为三点:一是避免秦楚两败俱伤;二是集中力量打击近邻韩魏;三是通过秦楚联盟威慑其他诸侯。
秦昭襄王审时度势、反复思量后,认为黄歇的谏言见解深刻、眼光高远,也清醒地意识到秦国尚不具备彻底降服楚国的实力,秦楚对决的时机尚未成熟。
《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昭王曰‘善’。”
于是秦昭襄王召回白起,谢绝韩、魏,派使臣给楚国送去厚礼,与楚国缔结盟约。
这次外交胜利对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楚国争取到了战略调整的时间,为日后楚考烈王时期的楚国复苏奠定了基础;从更大历史视角看,黄歇说秦的成功,也展示了外交艺术在国际博弈中的重要作用——即便军事实力悬殊,巧妙的外交策略仍能极大影响君王决策。
3 由盛而衰的转折期
顷襄王时代的国际形势与困境
楚顷襄王在位的三十五年(前298年-前263年),是楚国从一流强国沦为二流国家的转折期,也是战国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代。
这一时期,楚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异常复杂,秦楚关系的戏剧性变化是核心主线。
楚怀王被秦国扣押致死的耻辱,使秦楚结下血海深仇,深深刺痛了楚人的民族自尊。
但国际政治的残酷现实,迫使楚顷襄王不得不暂时搁置仇恨,与秦国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
公元前278年白起攻破郢都后,楚国西部领土大面积丧失、军事力量遭受重创,这种弱势地位决定了顷襄王不得不采取守势外交。
东方列强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传统盟友齐国在经历燕国乐毅伐齐的浩劫后实力大减,已无力充当抗秦领袖;韩、魏两国在秦国的连续打击下摇摆不定,时而屈服于秦,时而加入反秦阵营;赵国经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军力大增,但尚未达到能与秦国正面对抗的水平。
六国力量分散、缺乏核心领导的局面,使楚国难以组织有效的合纵抗秦联盟。
楚国在这一时期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战略韧性:尽管失去了经营数百年的郢都、遭遇惨败,但广袤的国土、众多的人口、先进的文化,特别是楚人筚路蓝缕的不屈奋进精神,使其难以被彻底击垮。
楚国分为西楚、东楚、南楚三部分,经济重心在淮北、沛、陈等西楚地区;而丢失的郢都所在的南楚虽为鱼米之乡,但长年战争导致人口大量逃亡,在楚国经济中地位较低。
这种地域经济的多样性,使楚国在失去政治中心后仍能维持相当长时间的抗争能力。
“横成则秦帝,纵合则楚王”的战国晚期政治格局,决定了楚国生存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组织反秦联盟。
楚顷襄王后期,随着黄歇地位的上升,楚国开始重新积极参与合纵事务,为后来楚考烈王时期春申君主导的“五国攻秦”埋下了伏笔。
尽管这一阶段的合纵努力成效有限,但它标志着楚国对外战略的重要调整——从被动防守转向主动制衡。
4 辩士与君王的相互成就
明君贤臣背后的楚国政治生态
黄歇在楚顷襄王时期的崛起,不仅是平民士人凭借才能获得重用的励志故事,更是战国晚期楚国政治生态演变的缩影。
这一君臣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揭示了楚国在生死存亡之际的权力运作机制和人才选拔逻辑。
与中原列国相比,楚国政治传统具有鲜明特点:自春秋以来,楚国就以“大臣太重,封臣太众”著称,昭、屈、景等世家大族长期把持朝政,形成了独特的贵族共治格局。
这种体制在和平时期有利于维持政治稳定,但在危机时刻易导致决策僵化、反应迟缓。
吴起变法曾试图打破这一局面,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楚顷襄王即位时,面对白起攻楚的紧急军情,传统贵族拿不出任何有效对策,这种无能表现促使君王转向新兴的士人阶层寻求帮助。
“游学博闻”“辩才出众”的黄歇,具备当时流行的纵横家特质——不仅学识渊博,更擅长审时度势、权衡利弊,能为困境中的君王提供清晰可行的策略建议。
在白起拔郢后的危局中,正是这种务实灵活的政治智慧(而非贵族出身),成为黄歇获取顷襄王信任的关键。
经历过国破家亡的顷襄王,对传统贵族的能力显然抱有深刻怀疑,在军事连遭败绩的情况下,他迫切需要新的思路和方法挽救楚国。
平民出身的黄歇之所以能突破楚国森严的等级制度获得重用,固然与其个人特质密切相关,但最关键的因素,是他遇到了顷襄王。
二人的关系,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后来秦汉时期“布衣卿相”的政治模式。
黄歇成功说服秦昭襄王后,秦、韩、魏联军退去,秦楚拟续订盟约。
黄歇从秦国归来时,顷襄王出陈城十里迎接,楚国上下沉浸在劫后余生的欢庆之中。顷襄王任用黄歇为左徒。
然而风云突变,秦昭襄王向楚顷襄王提出了缔结盟约的苛刻附加条件。
一场更为凶险的考验,正在等待着楚国的左徒黄歇。
(沈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