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陆游诞生地“淮之湄”在寿县涧沟境内的通淮桥附近。
陆游的父亲陆宰担任淮南转运副使,将要上京赴阙(朝见天子),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他领全家自寿春走水路,取道淮河抵汴河,最为便捷。船行至通淮处遇大雨,妻子忽然临盆,泊舟岸边,陆游便在此降生了。陆游在《十月十七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一)中写道:“我生急雨暗淮天,出没蛟鼍乱入船”。一夜的狂风暴雨直到陆游出生的清晨才堪堪停歇,这似乎预示了大宋的风雨飘摇,也预示着陆游绝不寻常的一生。
涧沟在淮河之滨,彼时狂风肆虐、暴雨倾盆,一叶孤舟急匆匆泊岸。“淮之湄”的具体位置,一直是文史学者探讨的焦点。经过对历史文献、地理特征以及陆氏父子在寿春活动轨迹的深入分析,证据链一致指向一个确切的位置——现今安徽省寿县涧沟镇境内通淮桥处。
陆游在71岁生日时曾写道:“少傅奉诏朝京师,舣船生我淮之湄。”这句诗回忆起他在淮河岸边的出生情景。“湄”字的考据与地理特征相符,“水草交为湄”是解开这一历史谜题的关键。《尔雅·释水》中对该字的解释至关重要,其指“河岸地带水草相接的滩涂湿地”,并非所有淮河岸边都适用。
涧沟地处淮河冲积平原,这种地质条件使沿淮区域易形成广阔的滩涂和湿地。该镇南部为岗区,北部为湾区,其中的“湾区”恰好是靠近水源的低洼地带,水网纵横,完全符合“水草交”的地理特征。
涧沟古时称三十铺,是古寿春的古道必经之地,位于寿县西南部,距离寿县县城约30里,正处于从寿春出发沿淮河逆流而上的必经之路。陆宰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寿春县(今寿县),他为刘仁赡建庙的地点明确在“寿春县”,并在寿春“邑中亦薄有东皋(田园)”。因此,他从寿春县出发,经涧沟境内通往淮河。在三十铺老街北端,便是淮河支流故道,宋朝时此处设有渡口,清代乾隆年间建起“通淮桥”,古桥至今尚存,且此处也是从寿春至淮河的必经之处。通淮桥的碑文记载,古时其为众多船舶停靠点,遭遇暴风雨时,是合理的避风港。
关键地点的聚焦中,涧沟境内沿淮河段的黑泥沟(黑河)一带尤为值得关注。它位于淮河南岸、寿县涧沟镇西北边缘,十五里长的菱角嘴西端。淮河在此处向东北拐弯,上游来水首先冲击这里,地势险要。这一带是河流弯道,水文条件易形成滩涂;因其“险要”,古代曾设有防御据点,说明它是地理上的关键点。这种水情复杂、便于泊岸的地点,与陆宰因风雨而“舣船”的情景非常契合。
关于“淮之湄”的位置,学界曾提出凤台说与潘集说两种不同观点。潘集区(今属淮南市)高皇镇位于凤台县下游约40公里,无论是从寿春府治所下蔡县(今凤台县)出发,还是从寿春府所辖寿春县(今寿县)出发,都不会经过潘集,因此陆游出生地在潘集的说法基本可以排除。凤台县(古下蔡)虽是北宋寿春府的治所,但陆宰父子的活动明确记载在寿春县。陆宰曾言“初在寿春,建刘仁瞻庙”,陆游在《家世旧闻》中也记载了此事:“寿春县,古寿州也……先君(指陆游父亲陆宰)为淮西提举常平时(”淮西提举常平“是陆宰当时担任的官职),为仁瞻筑庙”。无论淮南西路的治所在哪里,陆宰的提举常平官署及自家居所均在寿春县。
陆游不仅出生在涧沟境内的淮河岸边,还在寿春度过了童年。陆宰“落职”后“南迁寿春”,陆游随父亲在寿春居住了约三年。陆游晚年诗作《次韵邢德允见赠》中回忆:“细思渭北希高价,终胜淮南诮发蒙”,这表明他在淮南接受了父亲的启蒙教育。涧沟老三十铺一带的淮河风光,无疑给陆游的童年留下了深刻印象。昔日的老三十铺是繁华集市,古道与水路在此交汇,商铺、茶馆、客寓、酒楼等遍布老街,逢集时的通淮古桥恰似一幅《清明上河图》。因土质优良,这里出产的芹菜是全寿州最有名的特产。陆游晚年观看长子陆子虡呈上的淮上地图,感慨落泪,写下《夜观子虡所得淮上地图》:“闭置空斋清夜徂,时闻水鸟暗相呼。胡尘漫漫连淮颍,泪尽灯前看地图”。诗中的“淮颍”指寿县正阳关淮河对岸的颍河入淮之口,与涧沟隔河相望。“舣船生我淮之湄”——陆游诗中的“淮之湄”,应在现今寿县涧沟镇境内的黑泥沟至菱角村一带的淮河岸边。
淮河在涧沟镇向东北拐弯,狂风巨浪时船只常在此避风。北宋宣和七年那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陆宰的官船在此靠岸,一代文豪陆游的第一声啼哭,从此将“淮之湄”与涧沟紧密相连。历史考据仍有待深入,愿爱好史学的同仁们能来涧沟的三十铺老街走走,考察古老的通淮桥,定会有更多感受与新的收获。
(穆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