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团队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白玉树教授的带领下,成功为一名14岁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小雨(化名)完成矫形手术。手术不仅成功矫正了她弯曲的脊柱,更让这个普通家庭省却了辗转上海的奔波与高昂的花费。
“专家来了,病人就不用跑了!”小雨父亲的一句感慨,道出了淮南及周边地区广大骨病患者的共同心声。这仅是该院联合长三角顶尖专家完成的数百例脊柱侧弯手术之一,此类手术不仅填补了淮南地区相关技术空白,更让淮南地区及周边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骨病诊疗服务。
近年来,该院骨科以“精医重道,骨济民生”为理念,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力,深度链接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持续升级亚专科技术能力,让“专家跑”代替“患者跑”,切实打通优质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专家“下沉”:从“患者跑”到“专家跑”
近年来,该院骨科与白玉树教授团队建立深度合作。每月定期,白玉树教授都会跨越数百公里,出现在淮南的诊室里。“这两年接诊了上千例疑难脊柱患者,指导完成了数百台高难度脊柱矫形手术。”白玉树翻阅着随访记录欣慰地说,现在先天性半椎体切除、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这些曾经需要奔赴上海的手术,在淮南也能达到国内先进的治疗效果。
该院骨科脊柱外科团队近年已累计接诊4万余名皖北患者,连续开展的脊柱侧弯手术系列,填补了淮南地区相关技术空白。
技术“攀高”:3D打印与微创革命的淮南实践
在该院骨科手术室,一场基于3D打印导板的膝关节置换手术正在进行。骨科行政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医师胡永军凝视着屏幕上与实体完全吻合的导板模型介绍说:“这套从上海九院引入的智能规划系统,让手术误差控制在亚毫米级。”
为了对标长三角地区先进的医疗科技,该院骨科与上海九院合作,发展3D打印导板技术。“这项智能辅助技术的引进,可以帮助我们骨科医生更好地进行术前规划,提高了手术精准度。”胡永军主任高兴地说,目前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全关节置换翻修等高难度病例,患者大多选择在本地治疗。近三年科室年手术量突破5000台,其中四类高难手术达1300台,群众认可度持续攀升。
更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科室还积极与上海六院等医院沟通链接,计划建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在关节、足踝、运动医学领域组建跨区域联盟,利用转诊中心,让疑难重症患者就近得到有效救治。
服务“升温”:绿色通道与精准医疗的双轮驱动
对于92岁的髋部骨折患者刘奶奶而言,该院骨科开通的高龄骨折绿色通道就是“生命通道”。从入院到手术不到36小时,术后第三天老人已能在助行器辅助下站立。设立高龄骨折绿色通道,承诺对高龄患者相关情况48小时内手术,保障高龄患者安全,已成为创伤骨科团队的工作常态。
亚专科体系的精细化建设让医疗服务更具针对性。脊柱外科团队开展的上颈椎融合术、枕颈融合术稳居省内第一方阵;关节外科团队开展的“保膝治疗”,通过HTO截骨矫形与单髁置换术,为患者量身定制关节保留方案;运动医学科通过关节镜下的半月板缝合、十字韧带重建等微创技术,让运动损伤患者重返赛场;足踝外科的踇外翻微创矫正、小儿骨科的弹性髓内钉固定等特色技术持续精进。
愿景“升维”:长三角医疗同质化的淮南样本
从名医坐诊到病区查房,从联合手术到科研攻关,医院的长三角“朋友圈”持续扩容。目前该院已实现上海专家门诊患者“无缝衔接”——符合手术指征者可直接预约手术档期,术前检查与住院流程同步优化。
“不仅要解决病痛,更要提升生活质量。”胡永军主任介绍说,科室将继续秉持“精医重道,骨济民生”的理念,锚定微创化、精准化、个性化诊疗方向,让淮南市民享受到的不仅是上海专家的技术,更是与国际接轨的诊疗理念。
深度链接长三角的医疗合作,正让优质医疗资源从“遥不可及”变为“触手可及”。“做人民的医院,为人民服务。”该院将继续深化与长三角高水平医院的合作,在“引名医、学技术、强专科”的道路上持续发力,让更多优质医疗资源留在淮南、服务皖北,为区域百姓的骨骼健康筑起坚实屏障。
(记者 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