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活水”精准滴灌,产业“丛林”拔节生长。我市打出要素市场化配置组合拳,为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强大“引力场”,推动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截至9月,全市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较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前平均实际建成率提升5.17%、综合容积率提升7.7%、工业固投强度提升10.6%,工业产值提升10.94%、亩均税收提升24.48%。
落实“一张图”管控。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上统筹布局产业、交通、能源、水利、文化、教育等发展空间,实施规划体检评估,优化城镇开发边界,推动园区产业集中布局,累计审批各类专项规划22项、控制性详细规划48个。
推行“标准地”出让。制定工业项目“标准地”供应工作指引,实行省级以上开发园区100%“标准地”出让,供应区域从园区四至范围扩展到园区代管区域,产业类型从工业延伸到生产性服务业。近三年,累计供应“标准地”221宗12806亩。
实施“双合同”监管。聚焦亩均投资、能耗标准、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指导淮南市环创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80余家企业同步签订《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与《工业项目用地产出监管合同》。2023年以来,全市125宗工业用地出让已全部采用“双合同”监管模式。
鼓励“零增地”技改。在符合规划、安全、环保等条件下,鼓励企业实施改造升级。“安徽老字号”益益乳业有限公司利用53.6亩存量土地新建智能化生产线和数字车间,实现“增效不增地”。自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审批“零增地”项目21个,增加计容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
(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