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破题 以“新”出圈
——淮南文旅融合赋能城市转型发展新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我市牢记嘱托,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融合赋新”为路径,以“楚风汉韵 山水淮南”为品牌,推动文旅产业从“资源禀赋”向“发展动能”跃升,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文旅赋能转型的宽广新路。
规划引领,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淮南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坐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千古奇书《淮南子》、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八公山、焦岗湖湿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安丰塘等优质资源。这些独特的文旅资源如同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等待着用科学的规划将其串联成链。
面对如何将丰厚“文旅家底”转化为“产业王牌”这一课题,我市以顶层设计破题,出台《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彰显楚风汉韵山水淮南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市的实施方案》,系统构建“一线、三区、十节点”旅游空间格局。
其中,“一线”聚焦打造寿州古城——八公山“古城·名山”旅游主线,通过资源整合和线路优化,重现“城上观山、登山览城”的楚汉风情;“三区”着力建设寿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八公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和焦岗湖休闲度假旅游区,形成各具特色又相互补充的区域联动发展格局;“十节点”则精心培育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九龙岗历史文化街区、春申里文旅街区等十大特色节点,通过差异化发展实现串珠成链、聚链成片。
“我们通过绘就‘一张图’、布好‘一盘棋’,有效推动文旅资源从分散走向整合、从单一走向融合。这种系统性的规划布局,让我们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更好地发挥了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项目赋能,打造文旅产业“强引擎”
在文旅融合进程中,我市坚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通过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建设项目,让文物“活”起来、文化“火”起来、旅游“强”起来。这些项目不仅成为文旅融合的载体,更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作为标志性项目,武王墩墓展示利用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约5.59亿元,预计项目建成后,年接待游客量将突破100万人次,带动周边文旅产业集群发展。2024年,武王墩墓出土文物超过1万件(组),入选“中国考古新发现”,成为淮南最鲜明的文化IP。
与此同时,寿县二十四节气馆作为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自2025年1月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已突破1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500万元。这座由原寿县博物馆及周边附属建筑改造而成的展馆,以“何以节气——亘古华夏与广域天地的时空对话”为主题,创新运用全息投影、7D影院等科技手段,生动再现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研讨节气的历史场景,成为“科技+文旅”融合的典范。
而九龙岗历史文化街区则借力电视剧《六姊妹》热播契机,打造工矿记忆体验区,推出City walk路线、非遗市集和实景演艺。街区内现存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九龙岗老火车站碉堡、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九龙岗历史建筑群等文物古迹,通过创意转化焕发新生,吸引市民和游客争相打卡,真正实现了“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传播效应。
业态创新,激活文旅消费“新场景”
我市通过“旅游+”“+旅游”双向发力,持续拓展业态、升级体验、释放消费活力。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更创造了全新的消费场景,让游客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淮南魅力。
在“旅游+文化”领域,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推出的“文博游”备受青睐。游客可以在博物馆里寻宝打卡、体验手绘三足羊首铜尊、用心聆听文物故事,与楚文化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楚风烈”文物展走进上海闵行,129件(组)珍贵的涉楚文物,不仅让上海市民感受到800年楚国的悠悠楚风,更惊叹于安徽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体育+旅游”方面,淮南马拉松、全国射箭巡回赛、长三角城际龙舟邀请赛等赛事成功举办。这些体育赛事不仅提升了城市活力,更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科技+旅游”融合成果显著,八公山推出的“奇幻夜游”项目和寿县古城的沉浸式光影秀,利用数字科技赋能文旅升级,为游客打造一个沉浸式的文化烟火体验地。
而“旅游+工业”的探索,让大通区九龙岗百年大井架通过光影改造,从工业“锈带”变身城市“秀场”,成为新兴网红打卡地。
品牌传播,提升城市形象“软实力”
我市积极构建“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立体化传播体系,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品牌推广,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开展“春游江淮·皖美乡味”等系列主题活动,创新打造“可玩、可购、可传播”的乡村旅游消费新场景。2025世界旅游小姐中国年度冠军总决赛的成功举办,吸引了全国20个赛区的60名参赛选手齐聚淮南。大赛融入本地文化和旅游特色,从“楚风汉韵”汉服展示到“山水淮南”文旅推介,选手们化身城市使者,用短视频与现场讲解将豆腐发源地、淝水古战场的故事娓娓道来。
与央视合作推出的“美在中国璀璨夜”直播节目,将镜头独家对准寿县古城墙,让“千年古城+现代光影”的文旅融合新模式,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此外,央视《新闻联播》在10月2日的报道中,重点关注了寿县古城的非遗展演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淮南文旅的全国影响力。
区域合作方面,与闵行区共同开通“淮南·春申号”旅游专列,推出3条沪苏浙市民游淮南精品线路,积极开拓了长三角旅游市场。
服务升级,营造近悦远来“好环境”
我市始终以“用户思维”优化服务体验,着力打造“淮南速度”文旅样本。截至目前,全市A级景区达37家,星级饭店9家,旅游休闲街区、特色民宿等新业态蓬勃发展。这些多元化的接待设施,为不同需求的游客提供了丰富选择。
通过开展文旅行业技能大赛和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游客满意度稳定在95%以上。安徽芈八子农产品集团有限公司获评全省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单位,成为行业服务的典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步推进,建成城市公共文化空间28个,完成“送戏进万村”演出1131场。全市113个公共文化馆站全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2021年至今累计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活动1.2万场次,形成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从“一煤独大”到“多业并举”,从“工业锈带”到“诗与远方”,我市以文旅融合为笔,绘就了一幅“楚风汉韵 山水淮南”的转型新画卷。今日之淮南,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理念、更优质的服务,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书写着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记者 张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