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以融促荣 美美与共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以融促荣 美美与共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10/21 9:40:1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以融促荣 美美与共
——我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融城”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壮大县域经济。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我市坚持城乡“一盘棋”,突出“以城带乡、以乡融城”,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等方面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上勇闯新路。

树牢融合理念,下好城乡融合发展“一盘棋”

安丰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型灌溉工程,也是许多游客慕名打卡的网红景点。以前,从寿县县城到安丰塘不通公交,给市民和外地游客带来不便。

“随着K7路公交车的开通,从寿县新客站乘车可一站直达孙叔敖纪念馆站点,方便又快捷。”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每次有外地朋友来寿县,她都会选择带他们到安丰塘转一转,感受一下“天下第一塘”的魅力。

城乡融合,交通先行。“农村公路一端连接乡村、一端连接城市,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设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我市共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养护工程603公里,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服务水平,让城乡群众出行更便捷。

城乡融合,规划引领。我市坚持城乡“一盘棋”,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等方面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结合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和正在编制的乡镇规划,推动人口向城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集中、要素向重点区域集中,更好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以城带乡,奏好新型城镇化“交响曲”

大通区九龙岗镇是淮南城市的源头,存在许多“老破小”,基础设施老化,改造提升势在必行。

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是有温度的城镇化。今年以来,大通区加快实施城市东部(九龙岗)片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重点改造舜耕平房、五排楼等15个老旧小区,共计1040户,50栋楼,建筑面积约8.74万平方米。

“老旧小区改造,让‘老破小’蝶变为‘理想居’,这只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第一步。”九龙岗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镇围绕打造九龙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完善旅游配套,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小城镇。同时,发挥紧邻大通工业园区的优势,做好公共设施配套服务,吸引农村青年到园区就业、在九龙岗安家,让他们愿意来、安下心、留得住,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作为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的淮南,把实施城市更新攻坚行动作为主抓手,通过以城带乡,千方百计把农村融入到新城镇化发展当中来,奏好新型城镇化“交响曲”。

聚焦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我市实施“一把手”工程,组建实体化运行的城市办,建立“市级统筹、区级落实、部门协同”的高效推进机制。坚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打包、片区实施、市场运作,建立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一体化推进机制,做到“改一片、成一片”。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52个,面积631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403个,惠及居民8万余户;改造燃气、供水、污水等老旧管网1128公里,实现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淮南棚户区改造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成为全省首个开发性金融支持基础设施整市推进试点城市,入选国家城中村改造支持城市。

推进城市更新,让淮南这座老工业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数据显示,202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速全省第一,是皖北地区唯一人口净流入城市。

坚持以乡融城,绘好乡村振兴“新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我市坚持以乡融城,绘好乡村振兴“新画卷”。

金秋时节,淮南大地稻浪飘香、农机轰鸣,农民兄弟正忙着秋粮抢收,确保颗粒归仓。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市坚决扛牢粮食保供责任,深入实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工程,建设淮南粮仓,让“中国碗”多装优质“淮南粮”。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全市小麦播种面积323.74万亩,产量124.97万吨、同比增长1.04%;平均单产386.01公斤,较上年增加4.01公斤。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推进“五大振兴”,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产业振兴,实现由“特”到“优”。我市以“双招双引”为抓手,组建大兵团、建强大阵地、构建大生态、开拓大市场,推动淮南牛肉汤“出海”远航,举办新农人下午茶—淮南牛肉汤专场和淮南牛肉汤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等,线上线下消费日趋火爆,规模生产企业达24家,全产业链产值达195.2亿元。

人才振兴,实现由“散”到“聚”。2021年以来,共培训高素质农民6746人,培育乡村建设工匠1703人。评选乡村振兴高级人才136名、乡村振兴中初级人才503名。提升全市47个乡村干部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成功申报4个省级乡村干部实训基地。

文化振兴,实现由“简”到“丰”。截至今年6月,全市完成“送戏进万村”活动1949场次,开展乡村村晚200余场、广场舞展演100余场次,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评选出3届共58户市级文明家庭,11户家庭获评安徽省文明家庭,2户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2户家庭入选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拟命名名单。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9个、文明实践所92个、文明实践站1107个、市级文明实践基地42个,以文明之光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生态振兴,实现由“乱”到“美”。2021年以来,全市共申请创建省级中心村161个,精品示范村25个,完成改厕5.3994万户。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46.34%,黑臭水体治理完成现有任务清单的89.3%,擦亮乡村振兴生态底色。

组织振兴,实现由“稳”到“强”。常态化保持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100%“一肩挑”。推进3个红色村试点建设,建成44个红色村史馆。累计有6个乡镇党委获评全省“五个好”乡镇党委标兵、13个村党组织获评全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组织振兴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2024年度全市村均集体经营收入86.32万元、收益55.64万元。

城与乡,曾经那么远。我市通过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让城与乡“双向奔赴”,在共融中走向共荣。

(记者 朱庆磊)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