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千年芍陂的水利传奇与人文回响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千年芍陂的水利传奇与人文回响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10/14 10:34:3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安丰塘畔寻踪
千年芍陂的水利传奇与人文回响

当清晨薄雾在安丰塘宽阔的水面上升腾,水鸟掠过如镜的波光,这片静卧于寿县以南30公里、江淮之间的浩瀚水面,看似寻常之下却蕴藏着一段2600年的厚重历史——安丰塘,古称“芍陂”,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陂塘水利工程之一。古老的堤岸如饱经沧桑却依然健硕的智者,默默环抱水域,见证土地的兴衰更迭。这里流淌的不仅是滋养万顷良田的清水,更是中华农耕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命血脉,书写出一部跨越时空的水利史诗,积淀下深厚绵长的人文记忆。

千年回眸:穿越时空的水利史诗

芍陂的诞生,要追溯到春秋时期。据《淮南子》等古籍记载,时任楚国令尹的孙叔敖为振兴楚国的农业与经济,主导兴建了这项浩大工程。他察地形、观水势,“宣导川谷、陂障源泉”,利用天然洼地,汇聚大别山区淠河等河流来水,形成巨大的人工水库,开创了古代水利工程“蓄、引、提、排”综合功能的先河。

此后的千百年间,芍陂并非静卧不变。东汉的王景、魏晋的刘馥、宋代的张旨等历代良吏贤臣,都曾对其组织过大规模的清淤、扩修、加固,不断延续和增强其生命活力。这些历代的兴修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治国安邦、重视农桑的体现。

其名称也从最初的“芍陂”,历经“龙泉陂”“安丰塘”等演变,最终定格为今天的“安丰塘”。每一个名字更迭的背后,都是一段历史的印记,折射出时代变迁与地域文化的交融。

巧夺天工:根植大地的智慧结晶

若从高空俯瞰,安丰塘水利系统布局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它并非孤立的水塘,而是一个由“陂—塘—渠—闸—堰”等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陂用于拦蓄来水,塘是巨大的调蓄水库,渠系如血脉般将清水输送至远方农田,闸堰则精准控制水量,实现了蓄水灌溉、防洪抗旱,甚至一度兼有航运之利。

其选址更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工程巧妙借助大别山麓向淮河流域过渡的天然地势,聚浅山之水,润平原之田,以最俭省的人力实现最广泛的水利效益。2015年,安丰塘被国际灌排委员会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随后亦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世界对其千年水利科技价值与历史贡献的高度认可。

水韵画卷:陂塘四季的风光美学

安丰塘之美,四时不同,俨然一幅活的水墨长卷。

春日,塘岸新绿初绽,水波轻漾,不远处万亩油菜花盛开,金黄与碧蓝交织,生机勃发;入夏,若是塘区植荷,则可见“接天莲叶无穷碧”之景,湖面如镜,倒映白云飞鸟,静谧中蕴藏灵动;秋风起时,天高云淡,塘水愈发辽阔,周边稻田翻起金浪,描绘出丰收的喜悦与安详;冬季水落,塘岸略显苍茫,浅滩水洲显露,别具一种萧疏淡远的意境。

这里也是生机盎然的生态乐园。白鹭、野鸭等候鸟栖居于此,或翩跹起舞,或嬉水觅食,安丰塘作为重要湿地和候鸟驿站,始终跃动着自然的脉搏。

人文积淀:血脉传承的文化记忆

千年以来,安丰塘不仅滋润着万里田畴,更积淀出深厚的人文底蕴。无数文人墨客曾在此驻足吟咏,以墨迹诗心为这片陂塘山水镌刻下绵长而温润的文化记忆。

而真正令芍陂生命延续、生机不断的是那些依塘而生、世代守候的塘边居民。他们“与水共生”,传承着捕鱼、种稻、植藕的传统生计,深谙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逐渐孕育出独特的水利社区文化与民间风俗。安丰塘不仅是他们家园的印记,更是生活的根基与精神的归宿。

古今交融:老陂塘肩负的新使命

时至今日,这座千年陂塘仍未退出历史舞台。它依旧灌溉着寿县及周边地区数百万亩良田,是名副其实“淮南粮仓”的坚实保障。淠史杭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安丰塘继续发挥着蓄洪、灌溉、供水的现实功能,默默守护着区域的粮食安全与水安全。

面对新的时代命题,当地正积极探索保护与开发和谐共进之路。以安丰塘为核心,发展生态旅游、水利研学、文化体验等新业态,推动文旅融合,让更多人了解它的历史,感受它的魅力,传承它的精神。

从楚庄王时期的筚路蓝缕,到今日跻身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芍陂(安丰塘)已跨越二千六百个春秋。它超越了单纯的水利功能,成为一部以泥土、石头与水流写就的中华文明史诗。当清流沿着古老沟渠汩汩而入万顷稻田,滋养抽穗的禾苗,我们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召唤交织共鸣。堤坝无言、流水不息,这座“天下第一塘”蕴藏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是对自然的敬畏、对民生的担当,也是对未来的绸缪。

安丰塘不仅仅是一座池塘,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它跨越千年仍清流不绝,既凝聚着古代水利工程的卓越智慧,也承载着区域社会深厚的人文情感。它是中华民族治水精神与农耕文明的永恒见证,直至今日,仍继续滋养土地、浸润人心,向着未来,奔流不息。

(记者 罗静)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