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的淮河淮南段,水波潋滟。在2025年度安徽省重点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工作中,淮王鱼保护区实验区传来振奋消息:对水质极为敏感的淮河“刀鱼”(刀鲚)种群大量活跃,同时监测到超大个体鳜鱼、罕见大规格花鮈骨及稀有鱼类点纹银鮈。这一系列成果,标志着淮河干流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态势良好。
9月中下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与安徽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联合行动,在淮河淮南段淮王鱼保护区启动年度水生生物资源监测,淮南市渔政执法大队全程提供船艇调度、现场保障等支持。9月23日(农历秋分),记者登上渔政船,跟随监测团队深入淮河干流八公山区李嘴孜段,全程见证监测过程。
当日监测数据亮点十足:刀鲚捕获67尾,最大个体体长266.50毫米、体重73.95克,不仅数量较往年显著增加,个体规格也明显提升;鳜鱼2尾,最大个体重达1680.96克(约3.36斤)、体长371.91毫米,达到商品鱼中的大规格水平;花鮈骨5尾,最大个体358.45克(约7.17两)、体长284.01毫米,如此大规格的花鮈骨在近年监测中十分罕见。“不止李嘴孜段,近期淮河干流其他监测断面,都发现了刀鲚大量出现的迹象。”渔政人员补充道,刀鲚“数量多、个体大”的特征成为此次监测最亮眼的成果之一。
刀鲚为何能成为生态“晴雨表”?据监测专家介绍,刀鲚属鲱形目鳀科鲚属,别名刀鱼、长颌鲚,因身体长侧扁、从头至尾渐细、形似镰刀而得名。古人以“刀鱼鲜美胜琼浆”“一尾入馔千家醉”盛赞其美味。这种小型鱼类实则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口大朝下、口裂呈斜线状,摄食能力强。
大众熟知的“高价刀鱼”多为“江刀”,即每年清明前后从大海洄游至长江的刀鲚;洄游途中因路线受阻、定居于河流湖泊的则成为“河刀”“湖刀”。淮南本地市场常见的瓦埠湖“毛刀鱼”,便是经济型“湖刀”,体型较小,通常晒成鱼干保存。当地居民喜爱将其用辣椒爆炒后加水慢熬,搭配贴饼食用,鲜香入味,是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
除刀鲚外,此次监测到的超大个体鳜鱼和花鮈骨同样引人关注。3斤多重的鳜鱼作为知名名优淡水鱼,其生长状况直接反映水域食物链的完整性;而7两重的花鮈骨更为难得,这种鱼体侧中轴侧线稍上方分布着7-11个黑色大斑点,辨识度极高,且肉质细腻如雪,是淡水鱼中的珍品。“花鮈骨喜底栖钻洞,春汛繁殖期对水流特别敏感,一点水流就能让它们兴奋游窜。”专家分析,近期秋雨频繁、淮河上游来水增加,干流水流加快,不仅刺激了花鮈骨的活动,也让它们更容易被监测设备捕获。
此次监测还展现了淮河鱼类的丰富性。监测团队共记录到渔业资源22种,包括20种鱼类和2种虾类,其中点纹银鮈在淮河流域十分罕见。“这些鱼类均对水质有较高要求,能长成大个体并形成稳定种群,充分说明保护区水环境在持续变好。”监测人员强调,这与保护区长期禁渔、增殖放流等措施的落地见效密不可分。
为何要投入大量精力开展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安徽省水产领域专家解释,自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渔实施以来,长江鱼类资源量和生物多样性虽初步恢复,但整体多样性水平仍偏低。持续开展监测,是为了科学评估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和禁捕效果,为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通过长期连续定点监测、重点物种跟踪监测和数据整合分析,安徽正逐步摸清全面禁捕后重点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的现状及变动趋势。结合历史本底调查数据,动态评估禁捕成效、评价生物完整性,既能为水生生物全面保护和系统修复提供科技支撑,也能为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保护规划及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淮河水生态环境改善是多重努力的结果。”市渔政执法大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保护区巡查管护,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同时配合科研机构深化监测研究,持续推进增殖放流工作,推动淮河生态环境再上新台阶,为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 张雪峰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