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雪峰)9月17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淮南市主汛期防汛抗旱应对工作》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主汛期期间,全市河湖库塘水情总体平稳,强降雨防御有力有序,干旱应对有质有效,未发生险情及灾情。
据了解,我市今年6月7日入梅,7月1日出梅,全市平均梅雨量239.6毫米,接近于常年;出梅以来至7月下旬,我市持续高温少雨,降水较常年偏少9成以上,河湖库蓄水持续减少,淮河干流可用水量较常年同期少5成,24座小水库接近死水位。7月末至8月底,多轮强降水使河湖库蓄水得到补充。
土地墒情方面,7月下旬,由于持续高温少雨,部分耕地已出现缺墒情况,寿县、田家庵、谢家集等部分高岗地区尤为明显,全市作物受旱面积多达41.89万亩。后经自然降水及抗旱浇灌,全市大部分旱耕地土壤墒情总体适宜,在地作物长势正常。
今年我市主汛期整体形势为:面雨量较常年偏少,强对流、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全域性抗旱与局部性强降雨防御并存,旱涝急转、旱涝交替现象明显。
在防汛工作方面,市应急管理局提前安排部署,针对主汛期多次强降雨、强对流天气过程,及时发布灾害预警和防御提示。并且,突出防御重点,强化应急保障,全市防汛物资及时补充更新,储备袋类264.01万条、块石及砂石料4.59万立方米、橡皮舟冲锋舟180艘、水泵及移动泵车1142台套等。
今年出梅以来,我市降水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少,全市大部分县区出现轻到中度干旱。市防指于7月25日召开全市抗旱工作会商会,会同气象、农业、水利、住建等部门分析研判全市防旱抗旱形势,并于当日同步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同时,落实抗旱行动,强化督查指导。其中,气象部门抢抓有利天气时机,开展11次人工增雨作业;水利部门协调淠史杭灌区总局向寿县各灌区及部分中小水库补水约2.7亿立方,并协调引江济淮工程向淮干补水约2.08亿立方等。在自然降雨、人工增雨和浇灌补墒共同作用下,我市农业旱情于8月上旬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