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砚台千年新生
八公山紫金砚的守正与创新
在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八公山紫金砚展台前围满了人。作品《荷塘清趣》,荷叶的纹理随着石质的天然肌理自然舒展;作品《寒江独钓》,渔翁的蓑衣褶皱在雕刻下栩栩如生。天然石韵与精湛工艺交融,不少观者忍不住伸手轻触,“像是摸到了千年前的文化温度”。这方承载岁月记忆的古砚,以守正创新态势在新时代里续写着文化传承的故事。
千年文脉,在时光里流转重生
八公山紫金砚的故事要从汉代讲起,到东晋时,它已是文人案头的“心头好”。到了唐宋,制作工艺已是登峰造极,开采、雕刻的匠人里,不少都是当时的“能工巧匠”,技艺在坊间传得很响。
随着岁月更替,战乱让这门技艺渐渐沉寂,到了清代,几乎失传。直到20世纪90年代,当地在整理文化遗产时,偶然发现了相关古籍残卷,失传百年的制作技艺才“重见天日”。匠人们捧着残卷,像捧着宝贝,一点点摸索、试验,数年下来,终于让这千年非遗重新“活”了过来。
匠心独运,从采石到成砚
“紫金石贵,贵在其质;砚台魂,魂在匠心。”省级非遗传承人邱金保告诉记者,从采石到成砚共有20多道工序,每一步都浸着匠人的心血。
选石料时,邱金保和他的团队会围着石料看上半天,“得顺着石头的纹理来,它想变成啥样,我们就帮它‘实现’”。邱金宝说道。设计时“因石赋形”,雕刻时,十余种刻刀在手里像有了生命,单刀、双刀交替,浮雕、透雕切换,“你看这朵花的花瓣,得用平刀慢慢修,才能有那种自然的层次感”。邱金保拿着刻刀,一边演示一边说。最后打蜡、抛光,一方砚台才算完成,“得让它‘质坚、泽润、发墨’都占全了,这才对得住老祖宗的手艺”。
守正创新,多方协力让非遗走进生活
以匠心复原的千年技艺,是紫金砚“守”住根脉的基石;而要让这门古老非遗真正“活”在当下、走向长远,单靠匠人的坚守远远不够,还需要地域层面的系统规划与全力推动。作为八公山紫金砚的发源地与核心传承地,八公山区主动扛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从政策、宣传、创新等多方面搭建支撑体系,为这门千年技艺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在多维度的支撑举措中,政策支持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一环,直接为非遗传承注入了“强心剂”。当地给非遗传承人发放补助,评选区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这不仅是给我们物质支持,更是让我们觉得这门手艺被重视了”。邱金保说,现在他带徒弟更有劲儿了。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盛会上,工匠们精湛的雕刻技艺现场展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而在长三角文博会上,紫金砚一经展出,便化身为淮南文化的使者,赢得了无数外地观众的赞叹:“没想到淮南还藏着如此精美的瑰宝!”
除了传统的砚台,紫金印与石雕艺术品亦纷纷亮相,雕刻艺术更是融入了茶具设计中。如今,定制砚台服务也应运而生,人们或希望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其上,或期望将喜爱的图案雕刻其间,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博物馆的陈列品,化身为生活中的珍藏。邱金保愉悦地笑着分享,许多游客购置砚台之后,还会与匠人攀谈一番,“这正是亲密体验非遗魅力的方式”。
学校里,“非遗进校园”课程也逐步开展。传承人走进教室,给孩子们讲紫金石的故事,教他们画砚台纹样,“看着孩子们眼里的好奇,就觉得文化的根脉在他们心里慢慢扎下了根”。一位老师感慨道。
记者查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