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既要“宣讲会场” 也要“身边现场”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既要“宣讲会场” 也要“身边现场”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9/9 9:35:1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近日,八公山区创新探索的“微话题、微场景、微服务”三位一体宣讲模式引发广泛关注。这种以“小切口”破题、“零距离”互动、“高效率”服务的理论传播新路径,不仅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更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手,完成了一场理论宣讲的“模式革新”。

理论宣讲最忌“空中楼阁”。八公山区的实践表明,好的宣讲必须扎根生活、回应关切。从“二轮土地承包延长政策”到“豆腐全产业链打造”,从“淮南好人”吴怀军的见义勇为事迹到“红色故事分享会”,这些取材于群众身边的“微话题”,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可知可感的身边故事,实现了理论传播从“灌输式”到“贴近式”的转变。

更为难得的是,八公山区打破了“你讲我听”的传统模式,构建起多场景、沉浸式的“微场景”宣讲。在田间地头、社区庭院、文化广场,用方言土语解读政策,用红色歌曲传递信念,用快问快答增进互动。这种场景化的传播,不仅消除了理论的距离感,更让群众在参与中增进认同、凝聚共识。

理论宣讲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八公山区创新建立的“宣讲+实践”机制,将政策解读与为民办实事相结合,通过“问题收集——分类处置——跟踪反馈”闭环管理,现场解答就业、教育等民生关切,累计解决群众身边实事千余件。这种以“微服务”破解治理难题的做法,让理论真正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连心桥”。

从“宣讲会场”到“身边现场”,从“政策宣讲”到“民生服务”,八公山区的探索启示我们:理论传播不仅要“说得好”,更要“做得实”;不仅要“入耳入眼”,更要“入脑入心”。当理论宣讲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与民生关切同频共振,党的创新理论就能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张昌涛)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