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虽小亦芬芳
——记全国优秀教师、寿县张李乡小学教师赵晓娜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赵晓娜正是这样一株默默绽放的苔花,她从内蒙古来到安徽寿县,用十三年的坚守与付出,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如牡丹般绽放出绚烂的光彩,照亮了无数乡村孩子的童年。
以心育人,以行践道
2012年,通过国家“特岗计划”,赵晓娜来到寿县张李乡徐楼小学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她的教育教学实践,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她深知,乡村教育不仅关乎知识的传授,更关乎心灵的滋养。
初到徐楼小学时,面对简陋的教室、陈旧的设施,她没有退缩。她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丰富的课堂体验。没多久,斑驳的墙壁上贴满了学生的绘画作品,破旧的窗台上摆放着孩子们采来的野花,教室虽旧,却充满生机。
她注重因材施教,尤其关注留守儿童和学习困难学生。在九塘小学期间,她发现许多孩子因家庭教育缺失而学习滞后。于是,她利用午休和放学后的时间为这类孩子补课,从最基础的拼音开始,一点一点地帮助他们重建信心。三年后,当学生小明举着65分的语文试卷跑进办公室时,赵晓娜知道,这不仅是分数的提升,更是一个孩子命运的转折。
赵晓娜相信,教育不应局限于课本,而应触及孩子的整个生命。她积极推动艺体教育和课外活动,组织朗诵、绘画、体育比赛等,让原本沉寂的校园焕发出活力。
坚守初心,润物无声
“爱心成就教育。”赵晓娜深知这不是一句口号,它体现在面对学生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同事的真诚帮助上。
2013年,赵晓娜的孩子刚出生,当时学校教师力量比较紧缺。面对家庭与工作的两难,她选择了短暂休假便重返岗位。每天骑着电动车往返于家校之间,风雨无阻。
她对学生的爱,细致入微。家访中,她发现小明在灶台前借火光写作业,便主动为他补课;得知小尚因故成为孤儿,她悄悄为他购买学习用品、缴纳生活费,让他在失去至亲后仍能感受到温暖与尊严。
“教育不是独奏,是交响。”赵晓娜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主动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引导他们参与教研和比赛。几名年轻同事在她的鼓励和指导下,逐渐从“躺平”走向“奋进”,最终在市级比赛中获奖,职业道路也因此改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赵晓娜的育人成果,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成绩提升上,更体现在他们人格的成长与生命的转变中。小明从语文10多分到65分的跨越,不仅是一张试卷的改变,更是一个孩子从自卑到自信的蜕变;小尚从孤僻沉默到积极开朗,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被爱与被接纳的安全感。
她所带的班级学风正、班风好,学生不仅学习成绩稳步提升,更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上有了显著进步。家长们常常说:“赵老师不仅教孩子知识,更教他们做人,她教孩子我们放心。”
责任在肩,静待花开
2018年“淮南市师德标兵”、2019年“全国优秀教师”、2020年“淮南好人”“县优秀教师”、2023年“市教坛新星”“县先进教研工作者”……这些荣誉记录着她的育人足迹。
十三年来,赵晓娜荣获多项荣誉,但她从未停下脚步。她始终认为,荣誉是集体的成果,是无数乡村教师的共同写照。她更愿意把荣誉看作一种责任,推动她去帮助更多年轻教师、关爱更多孩子。
她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带领团队打磨课程、研究教学方法,推动张李乡小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她像一位“传火者”,把教育的火种传递给更多人。
赵晓娜常说,自己和学生一样,只是一朵小小的苔花。她相信,每一颗种子都有破土而出的力量,而她愿意静听那生命拔节的声音。她将继续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心怀春风、身携暖阳,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浇灌希望。
(记者 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