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雪峰)淮南市气象资料显示,上周淮南气象观测站最低气温25.1℃(8月3日),最高气温34.8℃(8月3日),一周降水量29.9毫米。
上周后期的降雨,极大缓解了前期干旱,可谓“久旱逢甘霖”,这是台风“竹节草”及外围云系影响所致。据7月27日市气象局发布的《气象信息专报》:之前的7月以来,我市国家观测站点平均降水量1.5毫米,淮南、寿县、凤台三站均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少。高温酷暑中,农业干旱明显,一些河流见底,作物生长所需水分无法满足,以致形成旱情。直至7月底的台风输送大量水汽,借此契机,气象部门组织实施了地面与飞机相结合的立体增雨作业。8月1日,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影响天气的共同作用下,我市淮河以南中雨,部分地区大雨,沿淮淮河以北小到中雨。加之之后的自然降雨和人工增雨,久旱的大地终于解渴,旱情得以缓解。
当下毕竟处于“大暑”节气中,在“竹节草”台风影响及降水结束后,气温迅速回升,8月3日最高气温34.8℃,已接近高温临界点。据最新天气预报,8月6日也是高温天气,在之后新一轮的降水影响下,又把高温赶走。巧的是,8月7日就是二十四节气“立秋”,天气马上凉下了许多,也是十分应景。
由于今年“小暑”节气高温来得早,让人十分难熬,待真正到了“大暑”节气中,高温天却比“小暑”节气中减少了。由于高温天连续时间没有“小暑”期间那么长,也没有那时的气温高,待到“立秋”来临时高温又立马消退,今年的“大暑”也没有“小暑”那么难捱。所谓物极必反,熬得过极致的热,才能等来清爽的秋;耐得住当下的难,才能接住未来的甜。
在“大暑”节气中,从夏播农作物自身的长势来分析,不论玉米、大豆、花生,还是水稻,生育期相对都比较短,需要充足的高温和光照,来促进更快的生长,以此来达到高产。以夏玉米来说,待立秋之后,多数夏玉米处于抽雄期前后,到8月下旬之后,就要进入灌浆期了。在此之前,充足的高温和光照,有利于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以及有效积温的积累。否则,就有可能影响玉米的开花授粉、灌浆以及成熟,缺粒凸尖现象增多,产量降低。
淮南市气象台预报,8月6日前,我市以多云天气为主,日最高气温35——36℃;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6日开始将迎来持续阴雨天气,高温天气缓解。
具体预报如下:
8月5日,多云,部分地区雷阵雨,28——35℃;8月6日,多云转雷阵雨,26——36℃;8月7日,中雨,25——31℃;8月8日,小到中等雷阵雨,26——32℃;8月9日,中等雷阵雨,26——32℃;8月10日,小雨,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