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访团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楚文化调研活动。
近日,淮南师范学院“江淮楚歌”历史寻访团将目光投向千年历史深处,这支由多学科师生组成的团队跨越淮南、六安、阜阳三市,行程800余公里,以青春之姿探寻江淮流域的楚文化基因密码,重启文化守护行动。
在六安白鹭洲遗址,队员们于40℃高温下穿行在东、西古城遗址间。无人机盘旋升空,手绘图细致勾勒,现代科技与传统方法交织,让沉睡的夯土遗迹重现生机。在文物修复室,同学们还见证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田字格定位法与环氧树脂修复技术让残损的文物重焕光彩。
淮南市博物馆的灯光下,青铜光泽映照着年轻学子专注的面庞,一件件文物仿佛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阜阳市博物馆的“楚风汉韵”研讨会上,一场跨越代际的对话热烈展开。“怎样创新文化表达?”“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同学们的问题折射出当代青年的文化担当,历史与现实在探索与探讨间不断交汇。
如何将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转化为赋能淮南地方乡村振兴和文化发展的时代动能?寻访团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队员们白天走访农户、夜间整理数据,将一份份详实细致的实践报告精心打磨。
从武王墩考古现场到多地深度研学,从实验室的匠心修复到荒野遗址的薪火重燃,再从乡村调研到文创工坊,淮南师范学院青年学子正以创新实践诠释新时代文化传承的深刻内涵,他们的探索演绎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青春答卷。在这片承载着楚汉文明的土地上,一场古今对话、文脉传承的生动实践正在持续深化……
(记者 付莉荣)
(图片由淮南师范学院提供)